漯河:河上街有个清河社

如今,清河社的名号在漯河虽然达不到家喻户晓,但至少在文化圈里算得上独树一帜。清河社是新时代本土孕育的艺术团队。第一次听说清河社是在七年前了。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朋友告诉我,有七八名喜欢相声的年轻人自发成立了一个专门从事相声表演的民间组织,叫清河社。一个周末,我在网上订了票,在淞江路东段一个市场里找到清河社的演出场地。夜色笼罩的市场里空空荡荡的,鲜有灯光。我找到地方上了二楼,才看到灯光。那天晩上最多有二十名观众。舞台上,七八名演员轮番亮相,总体感觉超出我的预料。之后,我又去看了一场。毕竟是年轻的相声爱好者,就冲着那认真的态度,就得给他们点赞。
过了一段时间,两位朋友约我喝茶,到了地方才知道还有一名年轻人。朋友郑重介绍说,这是清河社的张科举。相互交流中,我粗浅地谈了观看清河社演出的一些看法,大致意思是要在弘扬传统的前提下注重创新,培养本土创作人才,把漯河文化元素融入传统艺术表演。另外,相声离不开雅俗共赏,要守好雅的底线,防止滑向俗的一面。想把一个团队打造成为一个地方的艺术品牌,最终是要走向大雅之堂的。
但是,清河社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2017年成立至今,几度起落聚散。记得在市场里的演出也停过一次。那场告别演出我也去看了。虽然是告别演出,演员们却一丝不苟,说学逗唱、捧逗包袱,使出了浑身解数。尽管小剧场笑声不断,但台上台下还是有一些伤感。那场演出,观众有三四十人,一直演到半夜,大家才依依不舍地散了。
一次,我和漯河商会副会长杨伟功聊天时,得知他也喜欢相声。后来,我们一起观看演出时,他和张科举结了缘。一来二去,他俩竟捣鼓出丁酉年的封箱大演。那场演出是杨伟功鼎力支持的,演出地点在市人民会堂。张科举非常高兴地打电话邀请我观看。算一算,这也是清河社第一次登大雅之堂吧!那天,剧场里高朋满座,市里文化界的同志都来了。大家共同奔赴一场漯河本土的相声盛会。
2019年春节,我和家人去河上街景区游玩。我突然想起清河社一直想找一个固定的场地,在景区里驻场演出不正好相得益彰吗?况且,河上街初建,正在招商阶段。征求过张科举的意见,我把清河社推荐给景区相关负责人,请求他们支持一下这个漯河本土的民间艺术团体。不久,好消息传来,清河社河上街驻场演出开场了。
第一次去河上街看清河社演出我是悄悄去的,在网上选后排座位订了票。这一次真是“鸟枪换炮”了,整整齐齐的几排桌椅像模像样,装饰既传统又富有新意。演出内容更是丰富多彩,表演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增加了女演员和少儿演员,还学着民国剧场的样子,兼营茶点零食。第二次去河上街看清河社,我邀请了几位漯河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并认真地向他们介绍清河社已经在河上街扎下根,有了成熟稳定的市场,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清河社自诞生至今虽然不满十年,却经历了无数坎坷波折。如今,它不但在这方土地上扎下了根,而且枝繁叶茂、花香四溢;不仅开辟了漯湾古镇新场,还经常下乡村、进社区、入校园,开展文化义演活动。张科举还带领一群年轻人走出漯河,到郑州、新乡、平顶山、驻马店等地交流演出,演员队伍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经受了考验。今年,他们又通过抖音平台开通了清河相声社线上小剧场,听众数以万计。社区广场、田间地头、校园课堂等,到处都是他们传播快乐、收获笑声的舞台。一群年轻人正一步步走向自己的梦想,为千家万户点燃幸福生活的激情。
文:通讯员 仲 信
图: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嘉明
校对:冼 薇
统筹:周鹤琦
审读:谭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