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马路街街道如何让群众幸福“满格”

4月23日,八一路社区团结路工务段二号院红色议事亭内,小区楼院长丁春香(左二)和几名小区功能型党支部成员商议设施维修事宜。
开栏的话: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部署要求,全面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基层治理队伍、基层治理机制、基层治理网格、基层治理平台建设,持续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今日起,市委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专班推出《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专栏,刊发市直各部门、各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优秀案例及典型做法,促进基层组织交流互鉴、互学共进,推动基层治理经验成果转化为工作成效。
■文/图 本报记者 郭嘉琪
当网格员叩响9类特殊群体的家门,将关爱送到群众家里;当“七色光”志愿服务队穿梭在6类隐患线索排查现场,织密安全防护网;当“源小智”小程序快速响应7类民生诉求,架起服务连心桥……在源汇区马路街街道,一幅“党建红”引领“治理新”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
“红服务”
解锁居民幸福密码
“‘96771红服务’就是对9类群体必访、6类线索必报、7类诉求必到、组建‘七色光’志愿服务队、打造1个智慧平台。”4月23日,马路街街道党工委书记刘洋向记者介绍。
马路街街道把每周二定为“我为群众办实事”为民服务实践日,运用“96771红服务”工作法,推动全体党员干部下沉网格进行巡查,定期开展走访慰问、化解纠纷、征集民意等活动,对违法建筑、安全隐患等排查上报。同时,开通0395-2196771服务热线,居民诉求1小时内必有回应,突发事件10分钟内必达现场,先后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1500余件。
“现在打个电话说一声,街道干部和网格员很快就赶到现场。俺们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每周二有人上门教。”辖区76岁老人李毛妮告诉记者。作为重点走访对象,街道干部时时关注着她的生活。她家的水管、灯管坏了,居委会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上门维修。“96771红服务”工作法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推动服务模式由“被动等待上门”向“主动服务入户”转变。
“红网格”
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咱院的门需要维修,咱们商量一下维修方案。”当日下午五点半,八一路社区团结路工务段二号院红色议事亭内,小区楼院长丁春香正和几名小区功能型党支部成员商议设施维修事宜。这个曾经的“三无”小区建立“红色物业”后,有了党支部,也有了“红管家”,大家齐心协力治理小区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团结路工务段二号院这样的场景,在马路街街道并不罕见。街道党工委坚持“全覆盖、一张网”原则,精准划分治理单元,积极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把46个网格建在群众家门口;在商圈、公园、学校、医院建立24个专属网格,配备专(兼)职网格员383名,发动楼院长担任“红管家”,整合民警、医生、律师、城管队员等下沉网格,构建一贯到底、一体联动的“动力主轴”和扁平化治理体系。
“云治理”
激活数字治理动能
依托源汇区智慧城市运行中心平台,马路街街道把基层党建、民生服务、综合治理等各类信息编织成“立体网”,纵向实现区、街道、社区贯通到底,横向实现所有职能部门信息共享;运用“源小智”小程序,拓展基层治理应用场景,创新“互联网+公共服务+政务服务”运行模式,每天开展网格巡查,把居民诉求上传到智慧城市运行中心平台,建立人、地、物、事、情、组织数据库;通过“群众点单、党支部派单、党员志愿者接单”,实现群众诉求一键直达、三级闭环处置、服务精准提供,累计解决问题1100余件。针对新就业群体,马路街街道建成全市首家24小时运营的“365”红色驿站等29个服务网点,让各类群体在享受暖心服务的同时,担任“流动网格员”,成为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城市之眼”;与社区携手打造爱心助餐、家庭教育、公益集市等项目,3个社区实现周六不打烊、服务不断档。“我们在配送外卖途中发现安全隐患就拍照上传‘源小智’,不仅守护了社区安全,还能赚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外卖小哥原东洋说。这种“移动探头”模式真正实现治理触角全域延伸。
“下一步,街道将聚焦群众需求,创新开展高品质幸福社区建设,完善服务机制,持续‘强网赋能’,提升治理效能,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让群众幸福‘满格’。”刘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