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食品名城,向“新”而行!

5月16日,在2025中国食品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暨新趋势新技术新产品发布会上,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发布了《2024年度及2025年一季度中国食品工业运行状况与发展趋势解读》《中国食品工业科技应用与发展——基于科学技术奖的实践洞察(2022—2024)》;中原食品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发布了一揽子科研成果;双汇集团、鲁花集团等头部企业以及部分本土食品企业也分别发布了新产品。
这场汇聚国内头部食品企业、行业精英的盛会,不仅是我市食品产业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迈向全国食品创新高地的重要里程碑。作为首家中国食品名城,我市聚焦营养健康、食药同源、未来食品三大主攻方向,通过政府统筹、企业突围、实验室赋能,构建起食品产业创新发展的完整生态,不断开辟新领域、抢占新赛道、塑造新优势。
政府统筹:顶层设计与资源整合“双轮驱动”
市委、市政府坚持大力度、超常规、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创新平台落子布局。锚定“全国食品创新高地”目标,聚焦营养健康、食药同源、未来食品三大方向,构建“实验室+研究生院+孵化器+中试基地+产业基金+产业园区”全链条创新体系。建立“企业家下单、科学家接单”的需求响应模式,通过“三个三分之一”机制(即科学家、企业家、消费者共同参与转化),推动32项关键技术突破、40项成果发布,成功孵化“科学家酒・乐荷酒”等11款产品,实现市场需求与科研供给的精准对接。深化“双招双推”,组织企业亮相国际食品展会,依托豫中南数字产融平台打造“食全食美 漯在其中”区域品牌,并与韩国高丽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打通企业“出海”资质壁垒,今年一季度食品出口额同比激增84.7%。守稳筑牢食品安全防线,全国首创“质量奖、标准奖、专利奖”三位一体的市长奖,构建庞国芳院士工作站领衔的检验检测体系,通过“食溯通”追溯平台实现全链条监管,筑牢食品安全底线。
企业突围:技术攻坚与市场引领齐头并进
食品企业以创新为利刃,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赛道开拓中双向发力。双汇、卫龙等头部企业发挥“链主”作用,将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技术融入生产全流程,打造柔性化定制生产体系。
双汇集团围绕食品制造行业关键环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为导向,采用检测技术、机器人技术和智能精密输送技术为核心,研制出火腿肠自动挑拣机,可完成火腿肠生产过程中多达11种缺陷的在线检测。这一解决方案入选2024年度“数字样板工程”实践案例。
在郾城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去年7月正式投产的河南益恒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原食品实验室合作研发推出塔格糖苏打水、塔格糖烘焙蛋糕等创新产品,已与国内多个知名品牌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江南大学合作,研发用淀粉制造塔格糖的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并拓展了“塔格糖+食品”产业链。
河南御江股份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脆皮肠,生产工艺经过改良后,迅速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如今在国际名店山姆会员商店成为畅销品。
三剑客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在中原食品实验室帮助下,解决“黑酸奶”黑色谷物的灭菌难题。
…………
据统计,全市7000余家食品企业中,超30%设立研发中心,形成“头部企业引领、中小企业跟进”的创新矩阵。
实验室赋能:科研突破与生态构建协同发力
中原食品实验室作为河南省唯一的食品类省级实验室,更是集聚了14位院士、300余名科研精英,在营养健康、食药同源、未来食品等前沿领域实现突破,参与制定国际标准4项、国家标准7项,攻克关键技术32项、发布代表性成果40项,孵化了“快乐酸奶”“科学家酒·乐荷酒”等30余项成果转化项目。中原食品实验室作为创新“发动机”,配建21条中试生产线,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闭环生态”,为我市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在科技与产业融合方面,聚焦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透明化生产体系。绿色发展层面,实验室牵头构建“田间到餐桌”低碳循环体系,推动清洁能源替代和包装减量化,为企业降本增效。在成果转化机制上,实验室建立“前端需求捕捉—中端技术攻关—后端市场验证”模式,通过企业家参与选题、消费者试用反馈,确保科研成果“接地气”。同时,实验室发挥人才“蓄水池”作用,通过研究生院培养专业硕士、博士为企业输送技术骨干,形成“研发—人才—产业”的良性循环。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 佩
校对 王麓棣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李 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