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社艺术团:传递温暖与欢乐

源汇区顺河街街道东大街社区活跃着一群“不服老”的银发老人,虽已两鬓染霜却神采奕奕。退休后的他们换上绚丽的演出服,拿起麦克风,将欢声笑语送到街坊邻居家门口。这支成立两年多、成员平均年龄超过65岁的艺术团是社区里的“银发文艺轻骑兵”,以歌舞为媒传递温暖,用行动为社区增添亮色,成为居民心中当之无愧的明星艺术团。
“咚锵锵,咚嚓嚓……”5月21日,东大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传来了喜庆的锣鼓声。铜器震天响,梆子、板胡齐上阵——暖心社艺术团的老人正在排练歌曲、戏曲等节目。
打梆子的赵保安今年77岁。退休前,他是单位里的文艺骨干;退休后,他是暖心社艺术团的“主心骨”。为了让文艺节目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他带领艺术团成员深入挖掘社区日常,将党的新政策、社区新变化巧妙融入三句半作品《夸夸我们的好生活》。每次表演时,台下总是响起热烈的叫好声和掌声。居民王阿姨激动地说:“节目把社区变化唱得明明白白。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听着心里真得劲儿!”赵保安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咱们的舞台不在剧院,而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为什么要组建艺术团?赵保安笑着说,“老了,在家闲着没事,走出家门为社区居民送去欢乐,自己心里也舒坦。”社区里,像他这样钟情文艺的老人有20多位。70岁的杨玉芝退休后非常喜欢文艺活动,2004年到市老干部活动中心系统学习声乐,2022年又拜师学习中阮。“家人特别支持。我先后购置了中阮、小阮、柳琴等多件乐器。”杨玉芝笑着说,“我现在能弹奏十余首曲子,会演唱十几首歌。闲暇之时弹奏几曲,我的晚年生活可充实了。”
杨玉芝留意到社区里不少高龄老人缺少陪伴、内心孤独,便以生活为蓝本,创作了情景剧《社区邻里一家亲》。在剧中,她扮演热心大姐,生动演绎陪伴老人聊天唱歌的温馨场景,感动得观众眼泪直流。独居老人张大爷动情地说:“剧里的情节就像发生在自家。谢谢老伙计们,让我知道自己还有人惦记着。”杨玉芝还发挥所长,带着十余名姐妹从零起步学唱歌,用旋律点亮生活。艺术团成员李奶奶感慨:“以前在家闷得慌,现在最盼着每周一、周三排练。和姐妹们唱唱歌,感觉自己都年轻了十岁!”
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70岁的张莲英。她退休后跟着手机学唱戏。“没老师教可不容易,先要记戏词、抠唱腔,反复推敲伴奏配合。一板一眼、一腔一调地细抠,成百遍练习,我们才能满意。”张莲英感慨道:“作为业余爱好者,我的水平提高主要得益于艺术团这个大家庭。”
“在暖心社艺术团,不管是科班出身还是自学成才,每次排练大家都用心切磋、共同进步。”赵保安说,如今团队配合默契,准备两小时晚会、编排十余个节目已游刃有余。
除了排练时间,逢重要节日或者周末,他们便带着便携音响、折叠展板,穿梭于辖区大街小巷。他们在小区里唱响红歌,激昂的旋律回荡在楼宇之间;在广场上播放经典戏曲,引得居民纷纷驻足观看。有居民打趣道:“只要他们演出,哪儿都是‘星光大道’,比电视节目还精彩!”除了活跃在社区,他们还定期走进养老院,用精彩演出丰富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养老院的护工感慨:“每次艺术团来,老人们的高兴劲儿能持续好几天。”
“不仅如此,暖心社艺术团还紧跟时代步伐,改编戏曲歌曲,编排防溺水、反诈骗主题情景剧,宣传效果特别好。”东大街社区党总支书记黄贺云介绍。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楼道里的欢声笑语、广场上的热烈掌声、邻里间的脉脉温情,都是东大街社区暖心社艺术团成员“老有所为”的生动诠释。而他们的暖心故事,仍在社区舞台上续写着新的篇章。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震
校对 谢明芮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