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漯河名城网 > 社会

秦艳晖:古琴艺术的坚守和传承者

小号 默认 大号
2025-05-23 来源:

微信截图_20250523083030.png

微信截图_20250523083233.png

“我还记得第一次练琴时,指腹被钢弦勒出血痕,但我咬着牙坚持了下来。”5月11日,回忆起与古琴的初次“交锋”,秦艳晖的眼神里仍透着一股倔强。

作为漯河市首届非遗展演年活动的5月非遗推广大使,秦艳晖连续表演三场,为观众献上《半山听雨》《月满西楼》等经典曲目,赢得台下阵阵掌声。

1.png

1992年,秦艳晖结识了她的艺术启蒙老师——古筝演奏家李彦君。此后每年假期,秦艳晖都会前往北京,住在李老师家中学古筝。“李老师不仅是我艺术道路上的引路人,还是我人生中的灯塔。”秦艳晖感慨地说。

秦艳晖与古琴的缘分始于199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秦艳晖有幸拜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丁承运。她聆听了丁老师的现场演奏,深深爱上了古琴。

后来,秦艳晖跟随河南省古琴研究会会长、河南琴会会长罗苏理系统学习古琴知识。罗老师对古琴艺术的执着追求感染了秦艳晖。“老师说,弦歌传承快断了,我们得做当代弦歌的引领者,将经典诗词与古琴结合,抚琴而歌,展现古琴最美的样子。这更加坚定了我将古琴传承下去的决心。”秦艳晖说。

习琴的过程对秦艳晖来说是一场不断向内探索的修行。刚开始学琴时,她一心扑在技法练习上,哪怕手指被钢弦勒得满是血痕也未曾退缩,可琴声如同枯木毫无生气。有天晚上,她在练习《良宵引》时,看到月光洒在琴面上,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忽略了琴音与自然的交融,终于领悟到“琴无哀乐,弹者有心”的含义。

经过多年的学习与沉淀,秦艳晖对古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古琴教会她在快节奏的时代里保留一份“迟钝”,去感受每一个音符在指尖晕开的过程。

在秦艳晖眼中,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还是连接个体与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桥梁。通过弹奏古琴,人们可以跳出日常的喧嚣,回归内心的平静,领悟天地的奥义。

“以前的文人讲究‘左琴右书’。学古琴不只是学门技艺,还能培养品格、传承文化。”秦艳晖说,她深刻认识到古琴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致力推广古琴艺术,让更多人了解古琴、爱上古琴,并成为这项艺术的守护者和传承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秦艳晖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活动。她多次开设公益课堂,举办公益讲座,吸引更多人接触古琴。她还积极举办各种琴筝专场音乐会,如漯河市琴筝专场音乐会、“月上沙澧”琴筝专场音乐会等。秦艳晖还向市实验小学、郾城小学、太行山路小学捐赠了价值150万元的古琴、古筝,在郾城小学和太行山路小学成立了古琴艺术传承基地,并推动漯河市琴筝示范学校在市实验小学挂牌。此外,她还组织了“国乐雅韵”琴筝专场、“沙澧星光夜校”——古琴公益课堂、“琴与国画”雅集等活动,并多次参加市里举办的大型晚会,以多种形式传播古琴文化。

作为艺海琴筝学堂的创始人,秦艳晖身兼中国民族器乐学会会员、河南省古琴学会理事、漯河市琴筝协会主席等职,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先进文艺工作者、漯河市“十佳市民”等,获得漯河市艺术特殊贡献奖和国家级、省级优秀辅导教师荣誉称号。秦艳晖深知,作为古琴非遗传承人,她手中的证书不仅是荣誉,还是沉甸甸的责任。“我将不遗余力,以实际行动让古琴这门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秦艳晖坚定地说。


漯河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张赢

校对 谢明芮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李胜


版权声明:未经漯河日报书面正式授权,谢绝任何媒体、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漯河名城网原创稿件,违者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举报电话(0395)5616809
关注我们

    漯河发布客户端

    漯河名城网

    漯河日报抖音号

    漯河日报教育新闻部微信

    漯河日报快手号

    漯河日报人民号

    漯河日报社健康事业部微信

    漯河日报社微公益

    漯河日报社小记者微信

    漯河日报视频号

    漯河日报头条号

    漯河日报微博

    漯河日报微信

    漯河手机报微信

    漯河微地产

    漯河小城生活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豫ICP备05015908号

豫公网安备 41110302000005号

© 2002-2018 漯河名城网(www.lhrb.com.cn)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漯河名城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