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 “空中芭蕾”肘阁 百年传承焕新彩

一名成年人用铁架子将一名幼童托举在空中,随着锣鼓声欢快地舞动……这项被誉为“空中芭蕾”的传统民间艺术叫肘阁。在今年2月份举办的漯河市2025年民间艺术展演中,召陵区万金镇栗门张村代表队带来的肘阁表演《欢天喜地过大年》,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被评为最佳展演作品。
6月28日,在栗门张村,村干部、栗门张文化合作社负责人张红霞告诉记者,肘阁又称“云里马”“挠阁”,是集舞蹈、音乐、戏剧、杂技、绘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听老一辈人讲,肘阁起源于明代,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相传在明代中期,每逢庙会,青壮年男子和儿童会表演由打击乐伴奏的民间舞蹈《刘海戏蟾》。由于演出是在平地上,外围观众视线受阻,青壮年男子便让儿童站在肩上表演。这种形式被称为驮阁。驮阁虽然方便了观众,但表演难度大、安全隐患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艺人们改进了表演方式,发明了肘阁。
据记载,清光绪年间栗门张村便有了肘阁表演。《漯河文史大观》(民俗卷)记载,万金镇的肘阁表演分布在栗门张、万金、小庄等村。其中,栗门张村的肘阁表演规模较大,表演者技艺较高。
肘阁表演分“座子”和“架子”两部分。体格强壮的成年人将一副像坎肩的铁架子卡在双肩和胸前,身穿戏袍,把“铁坎肩”遮挡在里面。“铁坎肩”伸出一个铁架,铁架上有一个小座椅。一名幼童坐在小座椅上,穿上长裙戏服,遮住铁架和座椅,看起来像是站着的。两者一大一小、一上一下,高将近3米。他们随着锣鼓声表演。这种特殊的表演形式渲染了节日的欢腾气氛,在这块土地上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张红霞从3岁开始就坐上铁架子跟父亲一起表演肘阁。她说,肘阁表演对表演者要求严格:扛架者要身强体壮,还要能把握重心平衡;铁架上的孩子必须有定力,立于高处不畏惧的同时,还要完成精彩的表演。
2003年,张红霞进入村委会工作后,开始致力保护、传承村里的民间艺术。“栗门张村有3个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别是肘阁、铜器大喇叭、木楼。肘阁常和铜器大喇叭一起演出。”张红霞说。
肘阁的舞步有前八步、后八步的“秧歌”,内八形、外八形、骨剪股、外剪股的“剪子股”等。表演者踩着鼓点,在锣、镲和喇叭的协奏下不断变换队形。铜器大喇叭主要以民间小调为主,有三起三落、轻重缓急之分,风格喜庆、欢乐、奔放,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锣鼓声铿锵有力,喇叭声悠扬动听,尤其配上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抬花轿、二鬼扳跌等节目,场面宏大,很受群众欢迎。每年元宵节,村民聚集在张氏祠堂举行祭祖仪式,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据记载,清光绪年间,栗门张村几位德高望重者牵头成立了铜器会。民国十六年仲春,村民张继宗、张尚志、张良才各捐一千文钱,张玛呼、张胖各捐一百现大洋,并联络26户村民,成立路灯会。元宵节来临时,村民用事先准备好的高粱秆在村中大街上扎起一座过街的飞檐翘角、中间高四周低的“灯山”,挂上各式灯笼和松柏枝,贴上大红对联,以营造节日的喜庆氛围。后来,村里又先后成立了天爷会、王爷会、老坟会等,并添置了锣、鼓、镲、铙、长喇叭、肘阁架子和表演服装。村民张自坤将自家建房用的榆木檩条捐献出来,做成了高跷架。农闲时,村里从外地请来老师传授各种表演技艺,春节期间在本村和邻村演出,先后涌现出张憋户、张胎宗、张丙道、张得河、张大运等表演艺术人才。
张红霞拿出两本已经发黄的账本。账本上用毛笔竖写着:“光绪二十八年二月初二日立,会首良修、统良、发户……”张红霞说:“这里面详细记录了100多年前我们村肘阁表演人员、收入等情况。经过代代相传,村里很多成年男性和三四岁的幼童都能表演。”
“每年春节期间,栗门张村都要组织村民表演。大家都是无偿演出。目前,栗门张村有铜器会5个300多人,尤其是不少年轻人的加入为肘阁、铜器大喇叭等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栗门张村党支部书记张军伟说。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震
校对 谢明芮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