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养老一线 | 张玉萍:用爱守护老人幸福生活

“马上要开始做广播操了,快给老人们准备准备……”日前,记者在漯河光大汇晨康养中心见到张玉萍时,她步履匆匆。这名1993年出生的护理长,胸前挂着工作牌,口袋里随时装着记录老人需求的笔记本。
张玉萍陪老人聊天。
张玉萍曾是一名护士。2016年,护理专业毕业的张玉萍进入郑州市中医院妇产科工作。张玉萍说,在医院的工作经历让她掌握了过硬的护理技能,也让她习惯了连轴转的工作模式。
2020年,张玉萍回到漯河。恰逢漯河光大汇晨康养中心招聘,她投了简历。“当时我对养老行业完全没有概念,以为就是照顾老人吃饭、睡觉。”入职后的第一个月,张玉萍就遭遇了“水土不服”:首次为卧床老人换尿布时,即使戴着两层口罩,生理上本能的不适仍让她几欲干呕。更艰难的是理念的转变——“之前在医院,病人得遵循医嘱;在养老院,我们得顺着老人的性子来。”张玉萍说。
有一次,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怀疑张玉萍偷了他的药,指着她的鼻子大声呵斥。“我当时觉得特别委屈,跟他解释,可他根本不听。”张玉萍告诉记者。回到办公室,她还是忍不住掉了眼泪。
带教她的护理部主任张飞燕看出了她的委屈与不解,耐心地劝导她:“老人就像老小孩,跟他们沟通不能直来直去。老人的世界像破碎的拼图,我们得学会用耐心把这些拼图一块一块拼起来。”一番话点醒了张玉萍。于是,她开始观察老人们的言谈举止,学习用温和的语气和他们交流;遇到老人发脾气,她不再急于辩解,而是递上温热的茶水,等对方平复情绪后再慢慢解释。张玉萍说:“有时候一个拥抱比十句解释都管用。”
医院妇产科的工作经历让张玉萍在养老护理中独具优势。
“孕妇和老人都是需要特殊照顾的群体,都需要耐心和细心。”张玉萍说,她把在妇产科的工作经验融入养老护理实践。为此,她建立了新入住老人档案,每天定时回访,记录他们的饮食、睡眠和情绪变化。
“就跟监测胎心一样,我们要时刻关注老人的身心状态。在妇产科,我们守护的是生命的起点;在养老院,我们守护的是生命的终点。”张玉萍说。
为了让老人生活得更有尊严,张玉萍和同事琢磨出不少“小妙招”:针对大小便失禁的老人,他们设计了隐私保护护理流程,在照护时用屏风遮挡,动作轻柔迅速;为了满足老人的个性化需求,他们建立了档案,详细记录老人的各种饮食喜好。
如今的张玉萍已经从一名跨界“新人”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护理长。“我常跟新来的护理员说,养老护理不仅是简单的体力活儿,还是技术活儿,更是良心活儿。”
张玉萍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厚厚的学习笔记,里面记录着各种养老护理知识和老人的个性化需求。“养老行业发展很快,智能化养老设备越来越多,我们更要不断学习。”她指着房间里的智能呼叫系统说,“这些设备能提高工作效率,但代替不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谈到未来,张玉萍说:“希望我们的温情守护能让更多老人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 赢
校对 李 鑫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李 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