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历史根脉,赋能英语教学—漯河四高英语读写俱乐部到漯河市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

当青铜器遇上英语单词,当千年文物邂逅创意标语,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7月12日上午,漯河四高英语读写俱乐部的同学们走进漯河市博物馆,开启了一场“历史+英语”的沉浸式研学,用独特的视角解码家乡文化。
这座形如展开书卷的博物馆,本身就是一本立体的历史教材。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手持特制的研学任务单,化身“文化解码官”,在六个展厅中开启闯关模式。“文物词汇挑战”环节里,大家围着饕餮纹铜鼎、脂地粉彩花卉瓷瓶等镇馆之宝驻足记录,将“pottery”(陶器)、“oracle bone inscriptions”(甲骨文)等生词标注在任务单上,遇到争议词汇便围在一起查词典、讨论文献。
“英文标识收集”让同学们化身“细节观察员”。从展厅入口的“Exhibition Hall”到文物展柜的“Handle with Care”,大家用手机拍下每一处英文标识,细心记录在研学任务单上,让语言规范在守护文物的细节中落地生根。
最热闹的当属“保护文物英语宣传语”创作。同学们结合所见所感,进行了brainstorm(头脑风暴):“Respect the past, protect the future— every visit matters.”(尊重历史,保护未来—每次参观都很重要)、“History in your hands, future in our hearts”(文物在手中,未来在心中)……这些带着青春气息的标语,既藏着对文物的敬畏,又透着英语表达的巧思。
走出博物馆时,同学们的任务单已写满笔记,手机里存满文物与英文标识的合影。英语在此刻超越了交流工具,成为了连接古今、理解文明的精神纽带。 这场研学,让历史有了新的表达,让英语有了文化的温度。当漯河的千年故事遇上世界的语言,传承与传播,在此刻有了最生动的注脚。(图文:王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