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庄木偶戏 焕发新光彩

7月12日晚,在西城区市民之家举办的“非遗传承 漯在其中”漯河市首届非遗展演年7月专场的“童真非遗”第二场展演中,召陵区召陵镇齐庄村的杖头木偶戏表演赢得了台下观众阵阵掌声。
展演中,齐聚财、齐发安、齐殿臣、齐保生、李月玲和郑梅鲜6位老艺人表演了木偶戏豫剧《墙头记》选段、《三子争父》选段。他们用一双巧手,让杖头木偶活灵活现、传情达意,实现了豫剧与木偶的完美融合。正是这些老艺人的守护、坚守、发扬和传承,才让人们领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17岁时看到有人走街串巷表演木偶戏,感觉很新鲜,也激发了我对木偶表演的兴趣。”今年78岁的齐聚财说,以后的日子里,他一听说哪里表演木偶戏就跑去观看。看完演出,他又认真地学习如何制作木偶,向老艺人请教表演技巧,渐渐萌生了表演木偶戏的念头。
那时家庭困难,父母不让年幼的齐聚财外出学艺,但这些都没有阻挡他学习木偶戏的决心。只要有时间,他就琢磨如何制作木偶,用小刀一点一点地雕刻。第一只木偶制作出来时,齐聚财兴奋异常。父母看到儿子如此专注,只当他是玩耍也不加阻拦。
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杖头木偶戏是一项古老而精湛的技艺,由表演者操纵一根命杆(与头相连)和两根手杆(与手相连),演绎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杖头木偶表演讲究“举、捻、提、拨”,一个简单的动作都要练习上百遍。为了练好木偶戏,齐聚财对着镜子反复揣摩,手指磨出了厚茧。为了记住冗长的唱词,他把唱词写在纸上,吃饭、干活儿时都拿出来背。
19岁那年,齐聚财在家门口第一次向村民表演了木偶戏《卷席筒》。虽然表演还很稚嫩,唱腔跑调,村民还是对自学成才的齐聚财报以鼓励的掌声。大家纷纷称赞他有一股子钻劲,将来必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慢慢地,在齐聚财的感染下,多名村民加入他的木偶戏班,并成立了乐队。一个真正的木偶戏班终于成立。
对新加入的木偶戏表演零基础人员,齐聚财手把手地教。从木偶制作到操控木偶、从唱腔到配乐,他都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从此,木偶戏班成了村里的“活招牌”,逢年过节或村民婚丧嫁娶,戏班的锣鼓声总能引来四邻八乡的乡亲。
随着时代的变迁,电视、网络的普及让传统戏曲式微,齐庄木偶戏也一度走到失传的边缘。“最难的时候,戏班连买颜料的钱都凑不齐。”齐聚财回忆,20世纪90年代,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老艺人年事已高,戏班几乎解散。为了留住这门手艺,齐聚财和几个老伙计咬牙坚持,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就背着木偶表演,一场下来最多挣几十块钱,有时甚至只能换些粮食。
2021年,齐庄木偶戏被列入召陵区非遗名录。这个消息让齐聚财看到了希望。他劝说村里的年轻人:“传统的老手艺不能丢,咱得让木偶戏活起来、传下去。”
为了吸引年轻人加入,齐聚财自掏腰包购置新行头,把传统剧目改编得更贴近观众。他还创新表演形式,将杖头木偶与现代灯光、音响结合,编排了《西游记》《三子争父》《三娘教子》《墙头记》《三女拜寿》等新剧目。村民李月玲是第一批加入的年轻人,起初她觉得摆弄木偶没出息,但看到齐聚财等老艺人的执着,渐渐被打动:“老辈人能在艰苦年代坚守,我们年轻人更应该担起责任。”
如今,齐庄木偶艺术团已有二十余名演员,年龄最大的85岁。他们不仅在周边村镇表演,还走进学校、景区,参加市区的非遗展演。在齐庄村的木偶传习所,墙上挂满了戏班演出的照片,玻璃柜里陈列着不同年代的木偶头——有涂着油彩的花脸,有戴着翎子的武将,每一件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齐国霞
校对 谢明芮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