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千年文脉 演绎漯河传奇 ——大型实景演出《水韵商魂 梦回漯湾》侧记

“码头迎宾至”“沙河豫韵起”“河岸送君行”“汤暖游子心”“食源贯古今”……7月18日晚,在沙澧河畔的梨园茶社,“夏爽中原·老家河南”河南美食之旅宣传推广活动启动仪式举行前,大型实景演出《水韵商魂 梦回漯湾》以创新的“行进式沉浸剧游”模式、独特的多线叙事手法与多元艺术呈现形式,深度融合无人机等现代科技,打造集文化体验、科技互动、商业消费于一体的沉浸式文旅体验场景,让游客化身商帮成员,体验一场穿越时空的文旅盛宴。
行进式演出,赓续漯河千年文脉
晚上7时许,当嘉宾从沙河梨园广场进入堤内甬道,“行进式沉浸剧游”的第一幕“码头迎宾至”便以轻快活泼的节奏、地道的方言与热情洋溢的互动,将观众迅速带入剧情。张大河和船工兄弟站在沙河岸边,用质朴的乡音介绍漯河的风土人情与商业传统。“这儿就是咱的家!”“商船如梭,水运畅通!”这些台词不仅勾起了观众的回忆,还展现了漯河人热情、豪爽、重情义的特质。
向前走不远,“沙河豫韵起”一幕,再现了百年前码头号子与丰收锣鼓交织在一起的场景,豫剧沙河调由此诞生。演出以画外音解说与现场演唱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既原汁原味展现沙河调“二本腔”的独特韵味,又让观众在视听交融中真切感受这一非遗的魅力。
梨园茶社的二楼架空通道成了第三幕“河岸送君行”的演出地。沙河岸边,船工丈夫肩上扛着行囊,妻子紧紧攥着干粮袋欲言又止。演员们以丰富的肢体语言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将离别之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最让观众动容的剧情是“汤暖游子心”一幕。故事聚焦一名远航归来的船工。他的行囊还未放下,便急不可耐地冲向熟悉的胡辣汤摊位前,双手接过热气腾腾的胡辣汤,在市井喧闹中品味漯河地道的美食之一。
压轴一幕“食源贯古今”是整场剧目的高潮与总结。剧中以地面演绎与空中无人机编队联动的创新形式,讲述虚构的中原食品实验室研究员张远在探究“食之起源”的科研困惑时意外穿越时空的故事:他见证了贾湖先民稻作驯化、陶器酿酒的农耕生活,体会了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诠释“食”之文明密码的严谨,感受沙河码头商埠文化孕育的开放包容。这三大文化根基最终汇聚成漯河蓬勃的现代食品文化,从双汇智能车间到卫龙辣条王国,从南街村食品工业到中国食品名城品牌馆……归来后的张远向世界发出了“来漯河品读舌尖文明史诗”的邀请。
“行进式沉浸剧游”《水韵商魂 梦回漯湾》不仅是一部剧,还是一次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剧中大量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无人机表演、舞台灯光特效、沉浸式音效、互动装置等,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与参与感。尤其是“食源贯古今”舞台表演中融入无人机等现代科技,呈现出“空中沙河”“空中食源”的视觉奇观,让观众在惊叹中感受科技与文化的碰撞。
“从这些演出中我感受到漯河这座城市发展的文化内涵,很有创意。”香港教育行政学会永远荣誉会长李少鹤博士称赞道。
运用科技手段,推出更多文旅精品
谈起《水韵商魂 梦回漯湾》的演出,河南海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导演李博介绍:“我们希望用科技手段打破传统剧场的边界,让观众真正‘走进’故事,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记者了解到,《水韵商魂 梦回漯湾》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漯河市人民政府主办,漯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漯河市沙澧河建设运行保障中心、漯河市文旅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漯河城投产融科技有限公司承办,河南海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策划制作。
这是继去年成功打造行进式实景演出《梦回沙澧》后,李博再次带领主创团队直面更高难度的创作挑战。面对剧游这一创新形态,团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了从深度挖掘漯河“水运兴商、因商成市、因食闻名”历史脉络的多个互动情景剧脚本撰写,到依托梨园茶社精心规划行进动线与沉浸式演出设计;从制订融合地方戏曲(豫剧沙河调、坠子书)、民俗表演、舞蹈与现代多媒体技术(无人机编队、环境灯光音效等)的全方位感官体验方案,到面向漯河本地优秀演员、非遗传承人及特邀专业表演者的精准选角与高强度、情景化排练,最终为观众呈现了一场互动热烈的沉浸式演出,绘就了一幅“文化+旅游+科技+商业”的立体画卷。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齐国霞
校对 谢明芮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