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评 | 中国食品名城的“链”动密码

■漯河日报评论员
如何推动“粮食”变“食品”、“食品”变“美食”、美食上餐桌,向“国人厨房”“世人餐桌”迭代升级?漯河用贯穿“生产原料—科技研发—加工中试—智能制造—产品生产—品牌商品”的全链条食品产业生态作答。
在这条链上,中原食品实验室、河南省食品加工中试基地、河南食品科创园、中国食品名城品牌馆四大核心平台协同发力,贯通“创、产、展、销、用”各个环节,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金融创新“三新”融合澎湃成势,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周期赋能,让食品名城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彰显大担当。
中原食品实验室向“新”发力。拓宽食物来源,一批食品原材料经过实验室研发,能够开发出更多食中名品、食中精品、食中新品,极大地丰富了食品品类,更高质量满足了人民群众营养健康需求。成立两年多的中原食品实验室,会聚25名院士、147支科学家团队,累计开展课题研究257项、突破关键技术32项……站在新起点上,我市致力把中原食品实验室打造成“三新”融合的标杆,推动科技创新“顶天立地”、产业创新“强基固本”、金融创新“血脉畅通”,推动“三新”融合无缝对接;聚焦营养健康、食药同源、未来食品“三大主攻方向”发展食品产业新质生产力,完善营养健康标准体系,开展风味和营养健康双导向研究,培育工程化食品和“三减三健”健康食品,以“最强大脑”驱动食品产业开拓新蓝海,以实际行动践行实验室为民科研创新的初心。
河南省食品加工中试基地架起“产”与“研”的桥梁。河南省食品加工中试基地是全省首批8个省级中试基地之一,建有功能食品、新型食品、分析检测等6个研发中心及科研成果转化、孵化创业基地,拥有功能食品、肉制品、休闲食品等中试生产线,配置了一批大型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先后与双汇发展、卫龙食品、南街村集团等食品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有力促进了我市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未来,河南省食品加工中试基地应聚焦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和成果转化三个核心领域,推动技术更新与设备升级,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产业链协同,着眼绿色、营养、健康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打造更高效率的中试服务云平台,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基地、走向生产线。
河南食品科创园蓄势跃升。作为我市“创新一号工程”,总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的河南食品科创园项目不断“拔节生长”,加速构建“实验室+研究生院+中试基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的“六位一体”全链条科研转化体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下一步,河南食品科创园要完善科研人才引进集聚、科研设备购置使用、科研活动有效开展的协同机制,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向产业化应用成规模转化,高标准、高质量打造联合共建实验室,鼓励“从0到1”首创探索,注重“从1到100”快速推广,以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催生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为建设全国食品创新高地和全国食品创新人才高地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引擎。
中国食品名城品牌馆点亮城市。中国食品名城品牌馆汇聚中国名品与世界品牌,各地特色美食琳琅满目,漯河创新产品引人注目。要在前期集聚资源快速建成投用的基础上,吸引人流促进消费,开阔视野广泛合作,大力支持漯河品牌走出去、知名品牌引进来;适时举办政企沟通、美食品鉴等活动,促进产销对接;建立品牌孵化机制,重点培育一批具有漯河特色的区域公共品牌,提升中国食品名城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以品牌营销、数据赋能和运营支持为支撑,着力提升区域品牌价值,助力食品“出海”、货通全球。
今日的食品名城漯河,正以科技为翼、品质为魂,向着“国人厨房”“世人餐桌”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行,展现出中国食品工业转型升级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可能。未来,以“世界眼光、中国经典、河南名品”为引领,漯河必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强劲的创新活力,为中国食品产业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校对 王麓棣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谭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