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漯河名城网 > 社会

关于漯河市以建设食品创新人才高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调查

小号 默认 大号
2025-07-30 来源:

编者按:

省委咨询组李立民、刘京州、李金川三位研究员撰写的《关于漯河市以建设食品创新人才高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调查》经省委《咨询与建议》(第18期)印发后,省相关领导批示指出,此文紧扣河南现代食品产业发展大计,通过研究漯河建设中国食品名城的成功经验和有益举措,回答了人才与食品产业发展壮大的内在逻辑关系、食品产业与漯河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对食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月21日,河南日报客户端刊发。现全文转载。

■李立民 刘京州 李金川

漯河市于1986年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总面积2617平方公里,处于平原,无资源优势;2023年以前该市无一所本科院校,亦无科技人才优势。多年来,漯河市始终坚持把发展食品产业建设食品名城作为发展目标及引进科技人才补短板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年来该市聚焦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全国食品创新高地和食品创新人才高地,形成了25名院士为引领、147支科学家团队为骨干、30余万名各类人才为支撑的人才格局,助推了该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21年至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速均保持全省前两位。2025年3月,省委书记刘宁在漯河调研后明确提出漯河市要以世界眼光、中国经典、河南名品推动食品工业发展的要求后,市委带领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更高的目标、更大的气魄,努力把食品产业做得更大更强。

一、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着眼全局谋划人才工作

一是聚焦“四个面向”,以高质量科技人才创新扩大高水平科技供给。发挥中原食品实验室创新策源功能,创新“柔性引进科学家、刚性培育团队”机制,探索“编制在省、研发在实验室、成果转化在漯河”和“政录企用”模式,引进食品领域顶尖人才,2024年引才工作居全省第二位。聚焦营养健康科学前沿、食药同源转化机理、未来食品技术体系三大领域,构建“基础研究定向布局—企业需求精准牵引—实验室靶向攻关—产业技术迭代突破”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出题、凝练课题、揭榜答题、容错解题、市场判题”组织机制,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全面提升产业链自主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水平。二是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把人才工作与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同谋划同部署。引导骨干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共建氟硅新材料研究院、肉制品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鼓励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带动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商直播等新兴产业,制定针对性政策吸引创新创业人才,完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成长链条,实现新型人才与产业良性互动。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的概念验证平台,以人才为牵引抓好创新策源、转化孵化、场景塑造、资本赋能,争取战略主动。三是聚焦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以人才之力打造更多新项目、新产品、新业态。打造一站式综合性科创服务平台,设立首期5000万元的科创融资授信资金,推出“科技贷”“人才贷”“创新贷”“成果贷”等科创金融产品,新一代代糖产品塔格糖等一批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完善“需求牵引—科研突破—资本助推—价值实现—反哺创新”的闭环生态,促进“出一个领军人才、带一支创新团队、兴一个产业集群”的链式反应,推动产业演进与人才发展同频共振。

二、以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为路径,厚植人才成长沃土

一是打造“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以中原食品实验室为龙头,联动河南食品科创园、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打造“三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高地。目前,中原食品实验室会聚14名院士、29名国家杰青和长江学者为代表的23支顶尖科研团队,吸引300多名科研人员常态化开展科研;河南食品科创园建成“实验室+研究生院+中试基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园区”全链条科研转化体系,实验室经济快速做大;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作为全国食品领域唯一的职业大学,把实验室科研情景和企业生产场景融入课程,实现毕业生技能与食品科技前沿、企业岗位需求“零距离”衔接。完善平台共建、团队共用、设备共享、项目共研、难题共解、成果共享的共建共创共享生产模式,实现科研需求从产业中提炼、技术成果向车间转化、人才培养为发展赋能的闭环运行。二是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提升职普融通的纵向贯通水平,中原食品实验室在省实验室中率先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带动漯河形成食品领域中、高、本、硕、博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提升产教融合的横向沟通水平,按照“学校对接产业链、团队对接企业、技术对接需求”的原则,探索多样化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做到学校与企业资源相互补充、产业和教学互相促进。提升科教融汇的深度协同水平,把学科和产业连在一起、把技术和应用融在一起、把成果转化与科研人员利益绑在一起,提升人才培养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三是畅通实验室、高校、企业人才流动。实施“实验室引人、院校留人、企业用人、三方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产业副院长、科研助理、科技副总”交叉任职。鼓励院士、科学家进学校授课启迪、到企业开展合作研究,研究生、本科生进实验室跟班科研,企业工程师进科创园参与中试转化孵化、进校园进行学术交流或担任兼职导师,实现创新人才在科研、教学、产业等多个领域自由流动和跨界合作。

三、以世界眼光、中国经典、河南名品的更高追求,精准集聚高端人才

一是围绕打造经典产业、朝阳产业、幸福产业,集聚食品全产业人才,推动创新驱动、标准引领、消费提质。全食品产业、全食品链条引聚人才、向新而行,形成创新型人才突破前沿技术驱动产品迭代、技术型人才智能化生产降本增效、营销型人才构建全域流量体系、电商型人才破解市场半径限制、体验型人才提升用户认可黏性的纵向协同和管理型人才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品控型人才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质量追溯体系、政策型人才对接国家标准和区域规则用好政策、国际化人才布局RCEP和中东欧市场推动产品品牌“走出去”的横向支撑,实现“技术供给、产业承接、资本赋能”三角循环的创新驱动、“规则制定、标准认证、品牌输出”三位一体的标准引领、“场景裂变、数据反哺、服务增值”三维突破的消费提质。二是围绕营养健康、食药同源、未来食品“三大主攻方向”,集聚食品科研人才,开发食中名品、食中精品、食中新品。实施食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食品产业融合开发古风食品,利用中原食品实验室创新资源发展“益生菌+食品”“塔格糖+食品”等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的“三减三健”健康食品。坚持原料极致化、工艺精细化、消费体验化,“粮油肉蛋奶果蔬菌”全门类中高端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生态食材食品示范城市,坚决守牢食品安全底线。聚焦预制食品、人工合成、食用蛋白、生物发酵等领域发力,加快食品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结合,实施工程化食品攻关,抢占未来食品先机;运用产业互联网思维创新“数据驱动+精准研发+流量变现”模式,批量打造网红爆品;大力发展宠物主食、宠物零食,拓展食品产业发展边界。王兴国教授研发的特医油脂填补河南特医油脂产业空白,功能性益生菌、“快乐酸奶”、“科学家酒·乐荷酒”、护肝固体饮料、益生菌宠物主粮等成果转化新品引爆市场。三是围绕推动粮食变食品、食品变美食、美食上餐桌,集聚美食消费人才,推动食品名城向美食名城华丽转身。食品工业、食品文化、食品品牌、美食名城“四篇文章”一起做,推动食品产业内外兼修、形神兼备。聚焦增强文化解码力,系统梳理地域饮食文化脉络,转化为可传播的符号体系,“文创+食品”“韵味+风味”“场景+美食”“故事+非遗”融合推动食品文化传承创新,精心推出“漯河宴”、提炼升华“漯河味道”。聚焦增强场景创造力,设计“美食+”跨界体验,构建美食节、美食展等富有国际范、创新力、文化味、科技感的消费场景,引领美食消费时尚。聚焦增强流量驾驭力,建设中原美食直播基地,发展电商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聚焦增强品牌传播力,设计“食全食美 漯在其中”品牌标识,以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食品国际合作产业园、中国食品名城品牌馆为牵引推动知名食品品牌汇聚。

四、以服务“两高四着力”为落脚点,激发人才活力动力

一是提供优质服务,让人才舒心生活。实施高层次人才编制服务、子女入学、资金支持、薪酬模式、住房保障、医疗保健“六可选”服务模式,推出人才招引35条新服务举措,上线运营“人才政策计算器”,实现人才政策智能直通、及时兑现。建成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布局人才公寓、人才驿站、科学家之家等,做到人才服务“有诺必践、有求必应”,高端人才“量身定制、一人一策”。二是放权松绑赋能,让人才专心科研。加大向用人主体放权力度,实行以科研能力、成果转化、价值创造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实施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制度、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科技成果转化自主权制度,赋予科学家决定性资源调度权。推行“无事不扰、非准不审”,减少人才科研业务之外的事务性工作,避免参加非学术性、应景性、应酬性和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三是畅通发展通道,让人才全身心投入工作。畅通政府机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人才流动通道,以事择人、以人定岗、量体裁用,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让各类优秀人才各尽其才。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三个“三分之一”、先使用后付费、科技成果入股等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容错免责机制,建立较长周期、综合效益、批量分类评价机制,让更多科学家通过成果转化实现价值增值。

漯河市建设食品名城给了我们两个重要启示:一是一个地方在充分调研论证确立发展目标与总体思路后,就要“咬定目标不放松”“坚持思路不动摇”,一届接着一届干。在奔向同一个目标、坚持同一个思路中,有时候可能发展得快一些,有时候可能发展得慢一些。快与慢问题倒不大,因为是奔向同一个目标。地方发展不怕慢就怕变,目标思路一变,发展就被动了。这种教训在一些地方是深刻的。二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基础与条件是要拥有一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漯河市正是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始终把引进人才、建设食品创新人才高地作为头等大事。

(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咨询组)

版权声明:未经漯河日报书面正式授权,谢绝任何媒体、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漯河名城网原创稿件,违者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举报电话(0395)5616809
关注我们

    漯河发布客户端

    漯河名城网

    漯河日报抖音号

    漯河日报教育新闻部微信

    漯河日报快手号

    漯河日报人民号

    漯河日报社健康事业部微信

    漯河日报社微公益

    漯河日报社小记者微信

    漯河日报视频号

    漯河日报头条号

    漯河日报微博

    漯河日报微信

    漯河手机报微信

    漯河微地产

    漯河小城生活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豫ICP备05015908号

豫公网安备 41110302000005号

© 2002-2018 漯河名城网(www.lhrb.com.cn)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漯河名城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