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漯河名城网 > 社会

漯河:科学灌溉效率高

小号 默认 大号
2025-08-04 来源:

连日来,我市上下全力以赴投入到抗旱中。8月3日,记者到舞阳县和源汇区采访抗旱情况。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得益于科学的喷灌技术和田间管理,抗旱取得了不错成效,目前大部分秋作物长势良好。

8月3日,我市最高气温达38℃,市气象局发布了橙色高温预警。上午9点多,记者在舞阳县太尉镇境内的幸福渠边看到,渠水碧绿清澈,缓缓向北流淌。水渠两岸架设不少浇灌设备,正为农田灌溉。水渠两岸的田地里,玉米植株挺拔,叶片厚实油亮。

种植户赵群生正在地头架设电线、铺设水管,为浇玉米做准备。“我家种植了200亩玉米和一些花生。我家的田地紧临幸福渠,使用喷灌机和水泵浇水很方便,目前已经浇了3遍水。”赵群生告诉记者。

上午10点半,记者来到舞阳县高标准农田万亩方,不少种植户正在浇玉米、花生等农作物。舞阳县东红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闫跃东正在调试地头的喷灌设备,准备浇玉米。“我家的玉米已经浇了3遍水,即使不下雨也不会受太大影响。”闫跃东说,“我使用了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目前玉米长势不错。”

闫跃东今年种了1200亩玉米,其中700亩采用了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今年旱情发生后,这些设备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4年,闫跃东就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专家一起研究试验玉米增产技术,并率先大面积采用密植精准调控技术进行玉米种植。通过实际种植,闫跃东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将原有井灌设施更换为滴灌水肥一体化设施,不仅解决了玉米中后期灌溉难题,还实现了肥料分次施用,有效解决了夏玉米苗期生长过快、茎秆细弱易倒伏的问题。“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使用,让抗旱浇地特别方便。”闫跃东说,他一个人就可以管理200多亩地。

享受到新技术便利的还有源汇区大刘镇白寺村种植大户王立锋。今年,王立锋种植了700亩玉米,全靠滴灌设备进行抗旱。“播种时,滴水出苗,保证出苗的整齐;生长期间,水肥同时供给,保证玉米所需的水分和养分。”王立锋告诉记者,他使用滴灌设备已经两年了,如今浇地不需要雇人就能操作。

记者了解到,面对持续高温天气对秋作物生产带来的严峻挑战,我市各县区积极行动,打响了一场抗旱攻坚战。

旱情发生后,舞阳县及时成立了抗旱保秋工作专班,确保指挥体系高效运转。舞阳县农业农村部门派出7个技术指导小组,深入田间,指导农民科学抗旱。舞阳县水利部门启动了保和乡马岗应急引调提水工程、龙泉水源工程、文吴干渠泵站、幸福渠等水利灌溉设施,解决了保和乡、文峰乡、辛安镇、吴城镇、太尉镇等乡镇部分村农田灌溉用水。目前,舞阳县日调水量达40万立方米以上,缓解了群众浇地用水的难题。

源汇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源汇区秋粮播种面积12.59万亩。其中,玉米11.71万亩、大豆0.78万亩。出现旱情后,各级各部门以及农户积极参与抗旱保秋工作,目前全区秋粮已普遍浇灌四五遍,部分地块浇灌6遍。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   光

校对 谢明芮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谭艺君

版权声明:未经漯河日报书面正式授权,谢绝任何媒体、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漯河名城网原创稿件,违者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举报电话(0395)5616809
关注我们

    漯河发布客户端

    漯河名城网

    漯河日报抖音号

    漯河日报教育新闻部微信

    漯河日报快手号

    漯河日报人民号

    漯河日报社健康事业部微信

    漯河日报社微公益

    漯河日报社小记者微信

    漯河日报视频号

    漯河日报头条号

    漯河日报微博

    漯河日报微信

    漯河手机报微信

    漯河微地产

    漯河小城生活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豫ICP备05015908号

豫公网安备 41110302000005号

© 2002-2018 漯河名城网(www.lhrb.com.cn)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漯河名城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