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漯河会客厅 | 邻居一起做手工 日子有滋又有味

“来,把这根金色扭扭棒弯个小弧度,是不是更像向日葵了?”8月6日下午,召陵区东城街道汾河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热闹非凡,多名社区居民跟着赵芸学做手工。彩色扭扭棒在她们指尖翻飞,不一会儿就变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向日葵,引得旁边围观的小朋友拍手叫好。
这是“豫绒坊”文明实践项目日常活动的一幕。一根根不起眼的扭扭棒,在居民们的巧手下变成了鲜花、小动物,也成了居民间的温暖纽带。
“豫绒坊”的诞生,源于社区工作人员赵芸2024年10月一个偶然的想法。
“当时我想搞个既能让大家动动手又能聚在一起的活动,而扭扭棒价格便宜、好上手,就想着试试。”赵芸告诉记者,没想到这个“试试”的项目,渐渐成了社区活动中的“爆款”。如今,他们基本上每周都会举办两次扭扭棒公益课堂。
最初教大家拧蜡梅、玫瑰,后来结合四季特色设计主题课程——春天做立体花束装点阳台,夏天编孔雀摆件,秋天拧向日葵呼应丰收场景,冬天扎灯笼迎接新年……赵芸设计的课程总能抓住大家的兴趣点。更吸引人的是,用彩色扭扭棒制作的东西不光好看,还有文化味。
春节前教做小兔子挂件,端午节编艾草造型挂饰,中秋节捏玉兔摆件……今年是蛇年,赵芸琢磨着教大家拧出灵动的小蛇挂件。
“这朵荷花的花瓣,要做得舒展些,寓意‘和气生财’。那串柿子,得做得圆滚滚的,取‘事事如意’的好兆头。”赵芸一边给学员作示范,一边讲着绒花里的吉祥寓意。
“豫绒坊”受到越来越多居民的喜欢:40多节线下课场场满员,5次线上直播累计吸引上千人观看。上百名社区居民成了巧手达人,作品从花束、盆栽扩展到醒狮、生肖等,达上百种。
“以前在家闷得慌,现在和邻居们一起做手工,还能学传统文化,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社区居民黄焕杰说。
“这些手工艺品还有可能变现:社居委已经和‘漯河礼物’旗舰店合作,将居民制作的产品进行寄售。”汾河路社区党支部书记申世楠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将根据“豫绒坊”文明实践项目的发展情况,成立公司对制作的产品进行销售。同时,加强对辖区居民的培训,从中发掘心灵手巧的居民,组建一支技术娴熟的制作团队,进行绒花制品的代加工,增加社区居民的收入。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姚晓晓
校对 冼 薇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谭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