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闫莉:群众家门口的平安守护人

“闫莉每次来都主动挽着我的胳膊嘘寒问暖。在我心里,她就是俺的亲闺女!”近日,在召陵区天桥街街道铁新村社区,81岁的郭秋兰提起闫莉高兴地说。
闫莉是市公安局警令部指挥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110警情分析研判工作。两年前,随着我市公安机关深化“一村(格)一警”工作的深入推进,为充实基层警力,闫莉在做好机关工作的同时,被分到铁新村社区开展“一村(格)一警”工作。
“我自小在这儿生活,地熟、人熟、感情深,在信息收集、矛盾纠纷排查、服务走访群众等方面能够发挥自身优势。”闫莉说,市公安局的这一举措,让民警和居民实现了“双向奔赴”。
情况清、底数明是做好社区警务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到社区工作后,闫莉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做到“熟人、熟事、熟理”。“要为群众解决问题,首先要了解群众,熟悉事理”的念头深深植入了闫莉的心中。
铁新村社区人口4300多人,商户300多家,学校、医院、企业等单位十余个,人口众多,情况复杂。闫莉意识到,只有群策群力才能做好工作。
为加强与社区党员的联系,闫莉牵头建了铁新村社区党员共治联络群,并按照自愿报名的原则,先后成立了由14名责任心强的党员、社区干部、楼道长、司法人员组成的“和事佬”调解队、义务巡逻队、法治宣传队等。
如今,在铁新村社区微信群里,民警发出警情提示,居民一呼百应;在楼院里,她主动排查、多元调解,实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介入、早调处;街头上,随处可见党员志愿者的身影,安全防范迸发出了群体的力量。
在社区工作中,闫莉深入分析辖区警情,总结案发规律,定期向辖区派出所通报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居民微信群和“小手拉大手 法治安全进校园”活动中,她经常普及法律知识。在居民小区,她设置警情提示栏,通报警情信息,增强居民防范意识。
走进铁新村社区,处处可见闫莉播下的“共治种子”。周三的早晨,在铁新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闫莉正给“和事佬”调解队培训,“处理婆媳矛盾要学中医——不能只降火,还得调气血。”她一番幽默通俗的话,让大家在欢声笑语中掌握了工作方法。下午,她在警情提示栏里张贴最新防范电信诈骗宣传图文和易发警情。夜幕降临,一支身着红色马甲、手持大喇叭的义务巡逻队伍穿梭在小巷,为居民编织了一张安全网……这个由闫莉打造的“党建+警务”基层治理模式,正让铁新村社区焕发新活力。
今年春节前夕,闫莉联合辖区民警、医护人员、附近学校师生及书法爱好者到铁新村社区开展“迎新春 送平安送温暖”活动。活动包括慢性病免费检查、写春联、安全防范知识竞赛三项内容。虽然天气寒冷,但是现场围满了热情的居民,充满了欢声笑语。“以前只看到警察办案时严肃认真,没想到和群众互动这么亲切。”居民小李说。
“我把群众放心上,群众才会把我放心上。”闫莉深深体会到,只有做到“群众至上,用心访、帮、惠、实”,才能拉近警民关系。两年来,她共组织开展义写春联、义诊、老年人防范诈骗知识宣传等活动十余场次,走访群众1500人次,为群众办实事二十余件。
郭秋兰是闫莉最为牵挂的人,她的儿子、女儿均在外地工作。闫莉经常去看望她,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力所能及帮她做一些家务。“恁不嫌俺家屋小破旧,专门来看望我,我很感激。”每次促膝交谈,老人总是又倒水又做饭,总想把闫莉留下来。“我只是做了一些小事,却能得到大家的信任。群众是最可爱的人。”闫莉说。
“她抽空就和大家促膝谈心,谁家有难事儿都愿意给她说。”“闫警官来这儿后,居民的思想觉悟提高了,安全意识增强了,小区安全环境也比以前好很多。”提起闫莉,居民张富祥说。
一次次入户走访,一声声贴心询问,一个个问题解决,不仅普及了法律知识,还让她与社区居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如今的铁新村社区,电动车被盗、电信诈骗警情环比分别下降19%、34%。居民的安全意识更强了,社区的治安越来越好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警民一家亲的氛围更浓了。
“从警22年,我深刻理解了‘人民公安’这四个字的分量。”走在铁新村社区的路上,闫莉的警服早已被汗水湿透,脸上豆大的汗珠不停滑落。她知道,社区警务不是百米冲刺的短暂较量,而是一场需要用一生奔跑的暖心接力。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丽霞
校对 冼 薇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谭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