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创新:西农学子探秘漯河,解码食品产业升级新动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子走进“中国食品名城”开展就业实践活动

为积极响应教育部“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主题社会实践号召,深入对接中原地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食汇漯河·赋能新科”社会实践队伍,由学院副院长李巨秀教授带队于8月11日至15日赴“中国食品名城”河南省漯河市,开展为期五天的食品产业深度探访与实践调研。
在漯河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市人社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实践团先后走进双汇、卫龙、微康生物、中大恒源等多家食品龙头企业,并参访了中原食品实验室,实地感受从科研攻关到智能制造的食品工业全链条创新生态。
走进智能工厂:触摸食品制造的“科技脉搏”
在双汇第一工业园,队员们近距离观摩了全自动屠宰分割与深加工一体化生产线,智能化设备高效协同、无人操作场景令人震撼;卫龙美味透明工厂内,标准化的魔芋爽生产线高速运转,从投料到包装全程可溯,展现了休闲食品制造的“数字翅膀”。
“原来微生物发酵技术不仅能写进论文,更能成就一个数亿元的大产业。”在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位队员发出这样的感慨。而在中大恒源,天然色素与植物提取物的高附加值产品链,让同学们真切体会到“科技赋能食品、创新提升价值”的现实路径。
探访科研高地:食品实验室里的“创新味道”
在中原食品实验室,科研人员围绕功能性食品、生物制造等前沿方向开展技术攻关,多项成果已成功转化落地。队员们与科研人员面对面交流,了解食品产业“卡脖子”难题背后的科研故事,感知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创新接力。
“食品科学不仅是实验瓶罐里的化学反应,更是推动产业变革、满足健康需求的重要力量。”食品学院李教授在参访中如是说。
品读产城融合:食品名城背后的“发展逻辑”
实践团还走进漯河市城市展示馆,系统了解漯河作为中国食品名城的战略规划与产业布局。从“一粒麦”到“一包面”、“一块肉”到“一顿餐”,食品产业集群的生态效应逐渐清晰。漯河不仅培育了双汇、卫龙等全球知名的食品品牌,更通过中原食品实验室等平台汇聚高端智力,推动科技、产业、人才深度融合。
“这一次,我们不只是参观,更是在解码一座城市与食品产业共成长的样本。”一名队员在总结中分享道。
实践收获:把论文“写”在产线上,将学问“做”进企业里
五天的实践,队员们沉浸式感受食品工业的科技脉动与创新气息。从智能制造到科研转化,从产业链延伸到品牌塑造,大家对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有了更立体、更真实的认知。
“作为食品专业学子,我们不只是实验室里的研究员,更应是产业现场的创新者、未来食品的开拓者。”一名队员在实践日记中写道。
此次漯河之行,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行业视野,更坚定了他们投身食品产业、服务健康中国的专业信念。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将把所见所闻转化为学习动力和科研方向,努力成为具备产业视野、创新能力和家国情怀的食品领域新质人才。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者:李昀晏
指导老师:李巨秀 张楠春
编辑:李慧宇 审读: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