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瑞伦:与漯河相遇

提起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中国工业摄影协会副主席、中国铁路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原瑞伦,摄影界人士总会先想到那绵延不绝的铁道线,以及他镜头下充满力量与故事的“铁轨史诗”。今年6月,在“中原沃土 ‘食’尚漯河”摄影采风活动中,“光影诗人”原瑞伦将镜头对准中原水城漯河,以他独特的视角展示漯河之美。
夏日清晨,原瑞伦在沙澧河岸边用照片定格一幅幅美景。他有感而发:“漯河是一座历史悠久、钟灵毓秀、生态宜居的美丽城市,也是一座特色鲜明的食品名城、美食之城,让人印象深刻。沙河与澧河在漯河交汇,像是城市柔软的经脉。”原瑞伦的镜头首先捕捉的不是我市的地标性建筑,而是老码头边被岁月磨得光滑的青石板、水面上的船只等。在他看来,这些细节是理解漯河水韵的密码。
原瑞伦认为,摄影作品要有价值才能传播开来并留存下去,否则只能是自娱自乐。“纪实摄影是客观存在,但体现的是摄影人的价值观、主观意识。所以,没有思想的作品就没有灵魂。摄影师要不断积累社会知识和专业经验,不断学习,增强政治敏锐性。同时要沉下心观察,形成自己独立的表达方式,拍出有深度、有思想内涵的作品,用小照片揭示大主题。”原瑞
伦说。
作为中国食品名城,漯河的舌尖风味是拍摄的主题。但拍摄美食远比拍摄静止的菜肴复杂得多。“摄影是视觉艺术,要通过视觉勾起味觉甚至嗅觉的记忆是不小的挑战。”原瑞伦说,“在漯河,我尝试用光影来‘烹饪’。每一道小吃背后都有它独特的光影‘配方’和‘火候’。我想要的照片不是‘看上去好吃’,而是‘看上去能听到喧闹声、闻到香味’。”原瑞伦的照片中,北舞渡胡辣汤翻滚的浓稠汤汁被高速快门凝固,胡椒颗粒与油星在晨光中宛若金色的星云;另一张照片里,深夜烧烤摊的炊烟与食客喧闹的身影虚实交织,充满市井烟火气息。
在双汇、卫龙等企业,原瑞伦聚焦“未来食品”,用光影诠释科技力量,生动记录智能生产线上机械臂精准的律动之美。在贾湖遗址博物馆,原瑞伦用镜头细腻触摸贾湖骨笛的千年光泽;在许慎文化园追溯汉字源头,用快门与文字的对话。所到之处,深厚的历史记忆与跃动的时代新貌在“光影诗人”的镜头下淬炼升华。
谈及此次漯河之行最大的收获,原瑞伦说:“漯河是一座生机勃勃的现代化食品名城、创新之城、幸福之城。拍铁路,我常常需要预判、等待,在决定性瞬间用长焦‘抓住’目标,需要有耐心,而沙澧河缓缓流淌的河水教我学会了‘沉浸’和‘顺应’,改变了我习惯的‘对焦’方式,需要让快门慢下来,用心感受这座城市像水一样的生命力和慢节奏,用镜头定格漯河美景。”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姚 肖
校对 李 鑫
统筹 周鹤琦
审核 谭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