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评丨以攻坚之笔绘就基层治理新图景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基层治理成效直接关系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市委部署开展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大深入、大落实、大提升”攻坚行动,正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效为目标,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服务下延的关键举措。日前,市委组织开展攻坚行动专题调研,彰显了市委对基层治理的高度重视,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激发基层治理活力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以“大深入”察实情,筑牢治理根基。基层治理的成效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大深入”是发现真问题、掌握实际情况的前提和基础。此次调研中,有关人员深入社区、乡村,与党支部书记、基层干部、网格员、群众代表面对面交流,听真话、察实情、取真经,积极践行“一线工作法”。从西城区新城管理办公室“织好一张网、拧成一股绳、办好一件事”到舞阳县舞泉镇“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再到临颍县皇帝庙乡潘牛村推行“民需我解议事会”模式改造升级幸福院、爱心食堂……这些鲜活案例一再证明:只有深入群众、扎根基层,才能找准治理堵点、摸透民生痛点。“大深入”要求我们善于在细微处发现问题,举一反三排查问题,准确预判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这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还是一种工作态度和执政理念。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把群众身边的小事、关乎全局的要事、历史遗留的难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要持续推动干部下沉常态化、联系群众制度化,让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真正把基层治理工作做深、做实、做细、做到群众心坎上,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以“大落实”求实效,破解治理难题。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如果说“大深入”是发现问题的“前哨”,那么“大落实”就是解决问题的“战场”。此次调研高度关注市域基层高效能治理平台的运行情况和“六情直通、四级响应”“八个必须”工作机制的落实情况。这正是“大落实”的关键抓手。市域基层高效能治理平台的建成与运行为基层治理装上了“智慧大脑”。全市加快推广面向群众的“漯小智”小程序和智能助手,全方位覆盖治理参与主体,实现“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发现、从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召陵区利用区、镇、村三级智慧平台开展化解矛盾风险专项行动,动态摸排不稳定因素,妥善解决重大风险隐患,以高效能治理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但也要看到,部分地区仍存在平台使用不熟练、事件上报质量不高、解决问题能力不足、部门协同不顺畅等问题。“大落实”必须强化有解思维、分类施策、精准治理、责任闭环,明确“谁来落实、怎么落实、何时落实”,推动平台功能与基层需求精准对接,确保政策红利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以“大提升”谋长远,激发治理活力。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立足当下解难题,更要着眼长远建机制。推进“五基四化”,做实“建强组织、防化风险、办好实事、促进发展”四件事,为“大提升”指明方向和路径。源汇区老街街道滨河春天小区在老党员带领下成立功能性党支部,通过“小区党支部+小板凳议事会”模式,结合党员包联活动,成功破解老旧小区管理难题。经开区湘江路管理办公室湘江路社区博顺小区整合社居委、业委会、物业管理委员会和司法所、派出所、律师事务所资源,通过“三委联办”“三所联动”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这些探索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治理理念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转变,治理方式从“单打独斗”向“多元共治”升级,通过“大提升”实现治理机制和效率螺旋式上升,推动基层治理向更高水平迈进。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唯有以抓铁有痕的韧劲抓落实、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补短板,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大深入、大落实、大提升”攻坚行动,方能让基层治理更有力度、服务更有温度,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漯河新局面奠定坚实基础。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李 丹
校对 谢明芮
统筹 李鑫
审核 谭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