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受降:见证中原抗战的伟大胜利

漯河受降:见证中原抗战的伟大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形式发布《终战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向盟军投降仪式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9月9日,中国战区的日本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9月20日,日军在漯河的投降仪式于山西会馆(今漯河二中)举行;随后,漯河商户捐资建造受降亭,纪念抗战胜利。
受降仪式在山西会馆举行
漯河二中校园内的山西会馆(三晋乡祠)。本报记者 陈全义 摄
“漯河的受降仪式是在山西会馆(三晋乡祠)举行的,也就是现在我们学校这个地方。”漯河二中党总支书记吴金涛告诉记者。记者看到,校园内建有一组展示日军投降的雕塑。雕塑旁边的石碑上刻着“抗战胜利漯河受降仪式原址”字样,落款日期为2015年9月。“这是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时建的。”吴金涛说。
漯河是侵华日军2971部队司令部所在地,也是在河南侵华日军的主要指挥机关所在地。当时,侵占河南的日军把漯河作为指挥中心,所辖范围西南至老河口、南阳、方城、叶县、舞阳,南至信阳、驻马店,北至许昌、郑州,东至周口等地。
抗战胜利后,中国战区划分了16个受降区,河南漯河是其中之一,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为受降长官。1945年9月中旬,刘峙率领第一二二师,由湖北驻地抵达漯河,长官部设在美国医院,成立受降筹备委员会,定于9月20日上午,在山西会馆举行受降仪式。
漯河民众得悉漯河已成为全国受降点之一、日军要在漯河签字投降时,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大家都关心着受降的日期和会场的安排,希望能够一睹日军投降的场面。
1945年9月20日,晨曦初露,漯河镇内五步一岗、十步一哨,戒备森严,禁止人行。上午8时左右,吉普车、大卡车满载全副武装的军人疾驰至山西会馆。
会场主厅布置庄严隆重,四壁全用整匹绸缎围挂,地面先以苇席铺垫,上面再覆盖毛毯,中间排列长桌,置受降长官席等标识。国民党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孙震、漯河驻军各部长官和8名美国顾问组成员等参加了受降仪式。刘峙主持受降仪式。
受降仪式开始,鸣礼炮18响。刘峙作了简短讲话,表示战争已经结束,日本侵略军应全部无条件放下武器,服从命令,在指定地点集结,听候统一安置。
日军第十二军团中将司令官鹰森孝代表所辖侵华日军第一一五师团、第九十二混成旅团、骑兵十三警备队以及其他配属单位官兵,共计31560名日军官兵在漯河无条件投降。鹰森孝面向在场中国军民,后退三步,鞠了九个躬,并把佩戴的指挥刀双手举过头顶交给刘峙,然后在投降书上签字。
漯河二中校园内的日军投降塑像。本报记者 陈全义 摄
接着,刘峙、美国顾问代表相继签字,接受投降。随后,刘峙等离开会场,受降大典宣告结束。整个受降仪式近一个小时。
受降仪式结束后,驻漯日军分别在滨河路、张公路(今民主路)日军军需仓库和竹木街(今受降路)日军兵营向受降的中国军队缴械,并办理军需物资移交手续。不久,刘峙离开漯河,前往郑州任职。
受降亭建造始末
“为纪念日军在漯河投降,漯河商会号召各商号捐资修建抗战纪念亭。漯河镇各大商号和商民积极响应。最终,在漯河商会主持下,数万民众自发捐建受降亭,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部指派秘书长负责筹办,邀请郾城知名人士郭尚武、李幼敬设计,于1945年秋动工兴建。”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志伟告诉记者。
受降亭建造工程由地方负责,长官部从旁协助。具体分工是长官部由秘书长负责,地方上由郭尚武负责,漯河商会(承担经济支出)由李幼敬负责。
河上街景区内复建的受降亭。 本报记者 陈全义 摄
当时,日军初降,人心初安,百废待兴,而人才奇缺。碑亭设计竟找不到建筑工程方面的专业人员承担。郭尚武建议,郾城第一名胜古迹“龙塔古篆”雄伟典雅,历经千年不倒,何不参考其结构建此碑亭。秘书长即派相关人员携照相机赴郾城察看,看后颇为满意,遂决定按经幢样式建亭。
建亭所需石料,长官部派人到临汝、宝丰交界处采购。两县全力协助,石料迅速运回。石刻请郾城田金富师傅和全国著名刻石工洛阳的孙师傅及助手共7人雕镌。
由于漯河是中国战区受降点唯一建亭立碑的地方,当时的国民政府十分重视,中华民国考试院院长戴传贤(戴季陶)、中央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司法院院长居正三位国民党元老和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分别为4块石碑题写碑铭。主碑“受降亭”3个字为戴传贤手书,受降亭碑文《攘夷颂》由江东杨圻(字云史)撰、于右任书写,《受降记》由居正书写,刘峙题写了《建亭记》。
刻石场设在火车站附近的公兴存厂房(今受降路东口一带)。石工每天从早到晚,经常劳动十几个小时。伙食由漯河商会在附近小饭馆包饭,夜晚加班,半夜加餐一顿。石工技艺超群,刻的石狮口含圆珠(系在口内凿石而成),只能在口内旋转,不能取出。孙师傅精刻碑文,毫发不爽。
月余工夫,石刻全部完工。此时长官部已移驻郑州,刘峙改任他职,秘书长仅以“抓紧时间尽快完成全部工程”简单安置几句即行离去。因此,除纪念碑本体外,纪念亭不再按原设计建造,采取了化繁为简、以粗易精的办法,用水泥、砖瓦等建成。
1945年12月上旬,在漯河火车站南端花园内,受降亭建成。刘峙从郑州专程到漯河参加落成剪彩仪式。受降亭采用“一亭四碑”模式,仿郾城龙塔古篆造型,高6米,底座面积8平方米,四周有8尊石狮护卫;亭内立4块石碑,大小、质地相同,背面相对,均高2.4米、宽0.75米。庆祝活动大约进行了两个小时。庆祝活动结束后,刘峙未在漯河停留,即驱车返回郑州。
作为当年中国战区受降点之一,漯河见证了日军投降的历史时刻。与此同时,竹木街更名为“受降路”。受降路因接受日本投降命名而成为有故事的路,如今已经成为“网红路”。
1947年,受降亭在战火中被毁坏,亭中4块石碑散失。此后,“受降亭”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以致后来很多漯河本地人对受降亭知之甚少。
1982年7月,市文化馆原副馆长陈国兴偶然发现,在距离受降亭原位置不远的军供站院内,铺在自来水管下当垫脚石的石条竟然是受降碑的主碑。他马上组织人运走保存起来。后来,他又从民间找到大半块受降记碑。此后,这一块半受降碑就一直保存在源汇区文化馆。
复建的受降亭落户河上街景区
河上街景区内的日军投降塑像。本报记者 陈全义 摄
9月7日上午,记者到河上街景区采访。在市区泰山南路路西有一巍峨牌坊,上面“受降亭”3个大字令人肃然起敬。穿过牌坊,是受降亭广场。广场上一组日军在漯河投降的塑像,生动地展现了80年前日军中将鹰森孝投降的景象。广场西面假山上,矗立着受降亭,亭内4块石碑内容分别为“受降亭”、《攘夷颂》《受降记》和《建亭记》。
河上街景区内的受降亭牌坊。本报记者 陈全义 摄
中州抗战纪念馆位于受降亭南边。在纪念馆三楼,记者看到一块青石材质的高大石碑,虽然有些斑驳残旧,但“受降亭”3个大字遒劲有力。这是纪念馆的镇馆之宝,是原来的那块真碑,是日本投降的历史见证。
据悉,中州抗战纪念馆是以漯河受降建亭立碑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为背景而建成的反映中原儿女英勇抗战的综合性专题纪念馆。该馆由开源集团投资建设,布展内容征求了多位抗日战争史专家和学者的意见,所展内容经过反复修订,以便更真实地展现中原儿女在抗战期间作出的重要贡献。
记者看到,中州抗战纪念馆以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专题为主线,以时间为副线,分区域展示了中原抗战全貌,展出抗战时期的武器装备、信件照片、勋章徽章、生活物品等实物藏品500余件。该馆共有三层,二层、三层为展览厅,分“日本蓄谋已久的大陆政策”“全面抗战的爆发和中原救亡运动”“日寇向中原的疯狂进攻”“中原儿女的奋力抗争”等七部分内容。整个展厅通过实物与文图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中原儿女的抗战历史。
“受降这段历史是漯河乃至中原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受降碑是历史的见证。”市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原主任鲁锁印告诉记者,把受降亭重建与河上街古镇项目结合在一起,既能将爱国主义情怀嵌入其中,也能让老漯河人了却一桩心愿。
鲁锁印讲述了中州抗战纪念馆筹建始末:
1986年,漯河区划升格后,随着漯河人民历史文化意识的不断觉醒,社会各界要求重建受降亭的呼声越来越高。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交了重建议案、提案。相关部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就恢复受降亭的原貌、碑文、选址等进行研究。
漯河中州抗战纪念馆。本报记者 陈全义 摄
鲁锁印到市政协工作后,被组织派到开源集团开展帮扶企业活动。他邀请市内的几位文化及民俗专家到开源集团召开座谈会。座谈会上,多位专家认为抗战胜利后,侵华日军在漯河投降是漯河近现代历史上一个大事件,应该作为重点进行发掘和利用。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漯河各界重建受降亭的呼声很高,他们决定把抗战受降纳入河上街景区文化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最初,对抗战受降事件的开发利用仅仅是想复建受降亭,为河上街景区增加一个人文景点。
“但是我感到,要让后人记住中华民族抗战的历史仅复建受降亭是不够的,应该把抗日战争的起因、历程,特别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全民族抗战所作出的巨大牺牲,抗日战争中凝结的团结一致、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讲述给后人。我与有关负责同志和地方学者多次交换意见,于是在复建受降亭的基础上,我的工作重点转向了抗战纪念馆的筹划。”鲁锁印说。
2014年12月,由鲁锁印主持编写的《中原抗战纪念馆布展大纲》完成修订,发送漯河的有关党史专家和博物馆(纪念馆)主管部门的专业人士审查,后又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了补充修订。
鲁锁印说:“《中原抗战纪念馆布展大纲》的编制遵循了四项原则:尊重历史,反映全貌;立足中原,辐射全程;突出重点,详近略远;兼顾背景,侧重受降。最终,文本由七部分内容构成,即如今展馆里的内容。”
在筹划布展大纲的同时,以时任市旅游局局长晁伟为主的相关人员也在全力以赴开展抗战有关文物征集工作,面向社会各界征集与中原抗战有关的实物和图片,主要有侵华日军遗留的武器装备徽章画册等,也有少量中国军队和地方武装使用过的兵器。他们的工作得到河南省档案局(馆)的大力支持。
源汇区委、区政府将源汇区文化馆馆藏的“受降亭”碑和残碑放置在纪念馆陈列展出。
按照有关规定,以“中原”二字冠名的各种组织机构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2014年,市民政部门同意以“中州抗战纪念馆”注册登记。2015年5月,省文物局批复同意了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关于筹建中州抗战纪念馆的请示。纪念馆布展工作随即启动。经过3个月紧张有序的工作,在2015年8月15日前完成了馆内布展。
2015年9月2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前夕,中州抗战纪念馆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
中州抗战纪念馆已经成为我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迎来许多参观者。尤其在重大节日或重要节点,不少单位和学校都组织人员前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记者在中州抗战纪念馆采访时,一名来自源汇区问十乡的女士带着10岁的女儿和3岁的儿子正在参观。她告诉记者:“从小就要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来自舞阳的任女士带着8岁的孩子参观,孩子非常认真地阅读着馆内介绍。任女士告诉孩子:“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努力学习。”来自开封的周先生告诉记者,他是送儿子到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上学的,今天是专程到这里参观的。“此前是通过书本或者影视了解抗战历史的,没有看到过这么多的图片和实物。今天看到这么多实物和图片,感觉挺震撼的。我们不能忘记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大罪,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唯有认真工作,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能不被欺负。”周先生说。
鲁锁印表示:“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加强抗战纪念设施、遗址保护管理,做好抗战史料文物和英烈事迹的发掘整理、宣传、展示工作,把爱国主义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参考资料:
《漯河革命史》
《漯河印记(抗战岁月)》
《漯河文史资料(抗日战争专辑)》第六辑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全义
顾问 刘志伟
校对 谢明芮
统筹 李 鑫
审核 谭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