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沙澧 群英筑梦丨展真才“食”学 绘未来图景

编者按:
在中原食品实验室,有这样一群年轻的科研人:有的来自清华、中国农大、武大等高校,有的放弃外地安稳的工作选择回到家乡……他们怀揣着对科研的热爱,把论文写在沙澧大地上,把科研成果转化成各式各样的产品。他们在一次次实验中验证护肝解酒产品功效,一次次筛选菌种寻找酿酒的“最优答案”,一次次跨界攻克淀粉食品老化难题,一次次向CMA资质发起冲击……
他们默默无闻,通过无数次的实验,经历无数个不眠夜,都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让科研成果落地,让社会因他们的付出而变得更加美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食品实验室,听听他们的故事。

孙晨翔
我是山西人,25岁取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后曾在多个地方工作。我做过公职人员,也当过高校教师。后来,我选择来到漯河,加入中原食品实验室。
科研成果转化,是我努力的最大意义
于我而言,纯粹的科学研究从来不是最终追求。科技成果转化成产品提高大众的生活品质才是我的最终目标。中原食品实验室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让科研成果不再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切实服务地方食品产业升级。
比如我们研发的解酒护肝产品“甘霖”,就是成果转化的生动案例。目前已升级迭代到2.0版本,此前名为“酐怡乐”。这一产品的落地历经波折。按照我们的要求,产品上市前最好通过人群验证,以确定功效和安全性。但当时条件有限,从社会上招募验证者很困难。好在后来拿到相关批复后,问题得到解决。
我们自己也参与验证。因此,那段时间,实验室不少人的日常就是喝酒、服用产品,然后每隔一小时抽血化验,检测酒精等物质的代谢情况。那段日子,我们的胳膊上遍布针眼,青一块紫一块。虽然辛苦,但每个人都心甘情愿,因为我们都渴望看到产品上市。
科研的价值,不应只体现在论文和数据里,而在于走向市场、造福社会。今年,我们通过政府与企业平台合作,把实验室里的成果推向了市场。
科研探索,就应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力量。通过新技术与现有产业融合,提升传统产业的效率与价值,让传统产业“活”起来。这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今天,当看到一件件产品走向市场时,我深感曾经的努力都没有白费。科研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要真正落地,为社会带来价值。
(食药同源与中草药高值化利用创新中心主任)
李 强
我是在中国农业大学读的博士,研究方向是有机农食品的开发利用。毕业后,机缘巧合回到家乡漯河,加入了中原食品实验室。
从需求出发,科研更有方向
目前,社会上对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的认知仍不够全面,存在误区。事实上,我们始终坚持依规、科学研发。众所周知,中药不同于西药,成分复杂且难以界定。因此,第一步必须测定物质有效成分,判断是否符合研发需求。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食药同源物质目录,我们基于系统生物学与网络药理学,已经提取分析了一半以上的物质,初步构建了食药同源资源库,为后续研发指明了方向。接下来,我们还需借助分子生物学等,弄清物质作用机理,并根据物质特性,对应开发出更符合目标需求的产品。
以葛根为例,我们分析发现其中含有几十种黄酮类活性成分。而解酒功效究竟与哪些成分相关?其作用路径如何?又该通过怎样的技术更大程度地保留活性与纯度、提高提取效率?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逐一攻克的难题。
我们食药同源团队2024年1月成立以来,已推出解酒护肝、安神助眠等功效性产品4个。今年,我们还承担了6个大项目的攻关任务,而团队仅有12人,研发压力可想而知。幸运的是,实验室配备了国内一流的仪器设备,加上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高校前来交流学习的几百名学生,各个项目目前推进顺利。
“企业下单,科学家接单”的研发模式,是不同于传统高校科研的一条新路径,也是实验室的鲜明特色。通过需求倒推研发,我们不仅能够快速响应市场,还与国家推动的“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高度契合。这既是打通科技与经济融合通道的关键方式,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每一个项目都会遇到新的难题,但正是从需求出发,我们才能找到研发的方向。科研因此既充满挑战,也充满意义——每一次攻关,都是一次有方向、有价值的实践。
(食药同源与中草药高值化利用创新中心副主任)
王奎奎
我2015年研究生毕业后,先是在企业从事相关工作,后来加入中原食品实验室。“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检测,是食品安全的保障。从入职中原食品实验室的第一天起,我就投身于这项神圣而光荣的工作中。
拿到CMA,打破检测瓶颈
CMA资质是检测机构对社会出具具有法律效力报告的“通行证”。换句话说,没有CMA资质,就没有资格对社会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报告。
重任在肩,时不我待。在实验室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和同事们严格对照CMA资质认证的相关要求,一方面准备开展方法验证所需的各种试剂、耗材、仪器、样品和标准文本,开展技术培训;另一方面进行实验、获取数据、撰写报告……那段时间,我们经常加班到深夜11点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推进工作。
经过9个月的努力,我们顺利通过了由河南省市场监管局派出的专家组的评审,成功获得CMA资质。这不仅为实验室对外开展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拿下了“通行证”,也为食品安全保障工作贡献了我们的力量。
(食品安全与风险控制创新中心检验检测部部长)
冯莹莹
2024年,我加入了中原食品实验室。我的工作看似单一,却也充满考验——主要负责酿酒过程中功能菌株的筛选与优化。我的研究生专业是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主攻方向是出芽短梗霉发酵功能物质研究。这与酒曲中微生物的发酵性能研究较为相似,所以我很快适应了这里的节奏。
在日常工作中找寻最优答案
酿酒的本质,其实就是微生物发酵的过程。因此,负责发酵的微生物至关重要。微生物(菌种)来源于酒曲,主要包括酵母、霉菌和细菌。而酒曲中的微生物可通过粮食原料、空气、水以及其他环境中的微生物富集而成。由于酒曲中的微生物数量及种类庞杂,在迭代培养中还易发生变异,要从中找到合适且具有稳定功能的菌株,并非易事。于是,重复筛菌成了我的日常工作。
通常,一个筛选周期为两到三个月。经初步筛选,能获得几百株较优菌株,再经层层比较,最终只留下几十株“优等生”。目前,我们团队已有几株功能菌株申请了专利。
在外人看来,实验室里的日子或许略显单调。但对我来说,每一次重复都有意义。因为我知道,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是离“最优答案”更近一步,这也是我每天坚持的动力。(酿酒工程创新中心科研助理)
常笑寒
我在中原食品实验室宠物营养与健康创新中心工作,专注于宠物食品的研发。2024年1月,我从东北农业大学动物药学专业硕士毕业后选择来这里工作。每一天,我都在接触新鲜事物,尝试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宠物产品——那种成就感,无可替代。
每次的付出,都会化成照亮前路的光
平时,我主要负责产品市场调研及成果转化。在很多人眼中,这个环节烦琐、冗长,但我却乐在其中。每天都不一样,能遇到新问题,也能有新突破。
在产品落地走向市场的过程中,我和团队的小伙伴经历了无数个从“0”到“1”的时刻:包装设计、配料表修改,包装材料选择……
但当兴趣与工作契合,再辛苦也成了幸福。当“小伴儿益生菌”和“WITHBAL清口魔粒”终于有了产品链接、产品最终推向市场的那一刻,所有坚守都有了意义。虽然未来推广之路还很漫长,但我深知,那些奋斗的日日夜夜都值得期待。
在热爱的领域里深耕,在创新的道路上坚守——我相信,每次的付出,都会化成照亮前路的光。
(宠物营养与健康创新中心科研助理)
张宇强
我是周口人,今年31岁。研究生毕业后,我曾在郑州一家上市公司从事医药研发工作。看到中原食品实验室的招聘信息后,我心动不已,便决定来到这里。这里有顶尖的科研资源,也更契合我所热爱的研究方向。如今,作为实验室第一批全职员工,我已经在这里工作两年多,也越来越坚信当初的选择是对的。
坚守初心,为宠物健康死磕到底
我是一名执业兽医师,之所以一头扎进宠物营养领域,离不开以前的临床经历。在诊室里,我见过太多令人心疼的画面:有的小狗因为长期食用配方失衡的宠物粮,免疫力越来越差,诱发多种疾病;有的小猫因为粮的配方不科学,导致泌尿道结石,甚至出现肾脏衰竭……绝大多数宠物一生都以宠物粮为食,因此粮的“科学性”是它们健康的保证。也是从那时起,我心里有了一个真切的愿望:希望再也没有宠物因为吃错粮而遭罪。
在实验室的这两年,是我成长最快的阶段。从项目申报时的反复打磨,到实验过程中对数据的较真,再到论文撰写、专利申请的全流程参与,每一步都让我收获颇丰。更幸运的是,身边会聚了深耕领域的前辈和志同道合的伙伴,和一群懂行又走心的人一起做事,这种踏实感,特别难得。
接下来的日子,我想继续借助实验室这个平台,把更多精力放在宠物营养与健康的研究上——不仅要为漯河、为河南的宠物食品行业贡献力量,更希望把科学配粮的理念传递出去,让更多宠物吃上健康的宠物粮。
(宠物营养与健康创新中心科研助理)
郭 萃
我是周口人,目前在中原食品实验室功能碳水与健康食品创新中心工作,致力于鲜湿即食粉的研发。我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之后一直在武汉工作。但我始终都想找一份离家人近的工作,直到有一次在招才引智大会上遇见中原食品实验室。几乎没有任何犹豫,我便选择漯河,选择了中原食品实验室。
创新,正在实验室不断发生
刚加入实验室时,我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无论是知识结构、实验方法,还是行业关注的重点,都和我过去所熟悉的领域相差甚远。那段时间,我常常感到有些吃力,甚至焦虑。幸运的是,我遇到了王丽娟老师。她不仅没有给我压力,反而耐心帮我梳理方向,不断鼓励我。她既是我科研上的引路人,也给予了我巨大的心理支持,让我学会放下包袱,以开放的心态,勇敢面对陌生领域。
在王丽娟老师的带领和团队共同努力下,我们成功推出了“一分拌”鲜拌粉。这款产品,解决了鲜湿淀粉基食品普遍存在的方便性差、易老化、货架期短等行业痛点,实现了技术上的跨越式突破。
我始终相信,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就是要把技术变成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最终为产业升级创造价值。而这一切,正在这里不断发生。
(功能碳水与健康食品创新中心科研助理)
李 昊
我今年27岁,2024年7月研究生毕业后来到中原食品实验室,主要负责实验室各种仪器的使用培训和管理。
实验室搬新家,累并快乐着
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今年1月启动的实验室搬迁工作,大量仪器设备要从老楼搬到新建成的实验室大楼。搬迁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既要保证进度,又要保证各种“娇贵”的实验仪器安全、平稳、有序进场。
科研设备的工作条件十分苛刻,要求恒温恒湿,有的还需要单独的隔间,对磁场、震动、声音都有严格要求。
为了满足进场条件,我们协调各方力量,克服了许多困难。记得有一台仪器非常大,当时下着雨,为了不让仪器受损,我们想尽了各种办法,累得筋疲力尽,最终才将它安全运进来。
经过我们齐心协力,原本繁重的搬迁任务,最终用了三天时间就完成了,最大程度减少了对科研时间的耽误,同时保证了仪器顺利开工、实验数据准确无误。
那真是艰难的一仗啊!不过能顺利搬进新实验大楼,我还是很开心的!
(后勤保障部仪器管理员)
结 语:
在这里,科研不只是实验室里的数据和论文,而是与产业、市场、生活紧紧相连的创新实践。所有的付出,终将化作点点星光,照亮食品产业升级的未来。正如他们所说:科研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中原食品实验室,正以这样的精神,汇聚起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
文字 周鹤琦 张伟伟 张思璇
图片 蔡嘉诚 王麓棣
校对 张伟伟
统筹 李 鑫
审核 李 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