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评 | 因地制宜推行中小学春秋假

■李小将
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了《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19条举措。其中,在优化学生假期安排、完善配套政策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时间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结合气候条件、生产安排、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等因素,科学调整每学年的教学和放假时间,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时间。
在中小学设置春秋假并非首次被提及。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就提到,在放假总天数不变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后来,在多个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中都提到了相关内容。今年5月2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河南省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在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时间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中小学设置春秋假不仅能调整孩子学习节奏、调整其身心状态,还能激发消费潜能、促进经济增长,可谓一举两得。目前,浙江杭州、湖北恩施已明确实行中小学春秋假制度。江苏、四川等多地教育部门正在研究春秋假相关事宜。这些地方的实践和探索为进一步推广和普及春秋假积累了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在中小学推行春秋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因地制宜。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协同配合,才能打好组合拳。
政府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出台实施指南和管理规范,以全方位配套措施解除公众后顾之忧。教育部门应结合本地区实际,联合相关部门科学调整每学年的放假时间。学校应统筹教学安排,在假期内容和形式上多下功夫,确保假期不影响课程进度和教育质量。各地应深挖本地资源优势,推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活动,让放春秋假真正成为促进消费、增进民生福祉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