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漯河市委会建议—— 大力发展临港经济 着力打造新的增长极

开栏的话
编制和实施“十五五”规划,对于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集思广益、问计于民,将社会期盼、群众呼声、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五五”规划编制中来,共同擘画漯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蓝图,今年,漯河市政协组织开展了“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即日起,漯河市政协在本报开辟专栏《我为漯河“十五五”规划献一策》,刊登部分民主党派市委会、市工商联和政协委员的真知灼见,敬请关注。
近年来,我市按照“十四五”规划“优化港口功能布局,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的要求,将漯河港建设作为激活内河航运优势、赋能城市经济发展的有力举措,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港口基础设施,推动多种要素向临港区域集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临港产业雏形。今年5月,省政府发布《河南省临港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年)》,提出构建“三核引领、五带协同、多点支撑”临港产业发展格局,明确将漯河港列为全省8个地区性重要港口之一。
尽管我市具备区位优势明显、产业支撑有力、政策优势凸显等发展临港经济的优越条件,但同时也存在航道等级偏低、泊位相对较小、联调机制不畅等问题。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农工党漯河市委会提出如下建议:
制定临港经济发展规划。立足“双循环”格局与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叠加机遇,紧密结合漯河主导产业体系和转型升级需求,构建衔接上位、凸显特色的规划体系。高标准、高起点编制临港经济发展规划,并同步编制临港产业图谱、集疏运网络专项规划等方案,明确目标定位、空间布局、产业方向、重点项目和实施路径,为漯河临港经济发展提供行动纲领。
提升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漯河至周口段航道“四升三”工程,尽快实现通行2000吨级船只目标,切实提高漯河港下游航道通行能力。持续推动召陵作业区(一期)工程加快建设,规划建设中心港区和范寨作业区,建设一批千吨级泊位,满足日益增长的货物周转需求。加快漯河临港铁路专用线项目建设,实现“公铁水”多式联运无缝衔接,降低物流成本,促进中东部资源互补。
加快实现长江淮河航道大连通。唐白河航道是全省“一纵三横九支”总体布局的“一纵”,是建设豫西南地区出海水运通道、连通长江与淮河水系的重要依托。要抢抓唐白河航运开发工程纳入全国水运“十四五”发展规划机遇,加快推进唐白河航道向北与沙河连通项目,尽早实现南阳、平顶山及漯河水路连接,打通长江中游与淮河上游航道。
打造临港经济特色产业。发展港口食品加工产业,分层次规划建设“临港食品产业生态圈”,“核心区”布局粮油深加工、肉制品加工企业,“配套区”建设食品包装、物流设备制造企业,“延伸区”发展食品检测、研发设计、品牌策划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一体化产业链条。打造区域性冷链物流枢纽,引入冷链仓储服务,对接盒马、美团等电商平台,发展冷链运输、冷链加工、冷链配送服务,不仅服务本地企业,还可辐射豫鄂皖交界地区。探索“港口+文旅”融合,对接上下游城市,联合开发港口旅游路线,填补我市文旅项目空白,将沙颍河航运历史底蕴转化为临港经济的“软实力”与“新动能”,实现“工业港”向“文化港、旅游港”多维升级。
构建多层次区域合作体系。建议上级部门统筹探索“豫中南临港产业共享平台”,实现平漯周三地港口货物信息、仓储资源、政策优惠互通,推动大宗商品“一次报关、全域通行”。跨省融入淮河生态经济带,联合安徽蚌埠港、江苏淮安港等开通专线,共建“出口食品通关一体化走廊”,降低外贸企业跨关区流转成本。国际层面主动对接RCEP与“一带一路”,借力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发展“航空+水运”冷链多式联运,吸引跨国企业设立区域性分拨中心。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丽娟
校对 许璐瑶
统筹 周鹤琦
审核 李 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