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颍县政协:委员“沉”下去 治理“活”起来 “两室一厅”显效能
“原以为‘两室一厅’是安居福利,没想到是老城社区政协履职的‘治理神器’!”走进临颍县城关街道老城社区,不少居民都会被这一“新奇配置”吸引。作为老城区治理的“核心阵地”,老城社区以党建为引领,创新融合政协工作力量,精心打造“政协委员工作室+涛哥调解工作室+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厅”的“两室一厅”履职平台,让政协委员“沉”在社区、“驻”在一线,把“委员接单、涛哥解难、众人议事”搬进居民“家门口”,为基层高效能治理按下“加速键”。

党建领航,搭起履职“硬平台”。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如何让政协力量精准嵌入社区治理链条?老城社区给出的答案是:党建引领定方向,“两室一厅”搭载体。社区党支部主动牵线搭桥,整合辖区资源,将现有空间升级改造为功能明确、设施齐全的“两室一厅”履职阵地——政协委员工作室主打“专业赋能”,遴选涵盖法律、教育、医疗、金融等领域的政协委员轮流驻点,为社区治理提供专业支撑;涛哥调解工作室聚焦“矛盾化解”,邀请政协委员、法律顾问、居民代表组成调解专班,专解邻里纠纷、民生难题;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厅侧重“民主协商”,成为收集民意、凝聚共识、破解治理堵点的核心场所。“党建牵头把方向,政协搭台聚合力,‘两室一厅’不是物理空间的简单叠加,而是治理资源的深度融合。”社区党支部书记赵军涛介绍,通过党建与政协工作同谋划、同推进、同落实,让“两室一厅”成为连接党委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

一室聚力,当好民生“服务员”。 “于阿姨,这是我这次的考试卷,满分!”困境儿童小波(化名)兴奋地向政协委员于克歌展示。看着孩子于克歌欣慰地笑了——三个月前,她按“定期驻点+按需约见”机制下沉社区走访,发现小波家里昏暗的墙上贴满奖状。“不能让努力被条件困住。”于克歌当即结对帮扶,联合社区每周上门辅导功课,协调书店捐赠读物,还送去开学大礼包等学习用品。一人行动带动一片温暖,于克歌的帮扶之举,感染了社区其他政协委员与网格员,大家纷纷主动与辖区困境儿童结对,形成“一人结对、多方联动”的浓厚氛围。作为政协委员履职的“前沿哨所”,老城社区政协委员工作室始终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截至目前,工作室已收集民生诉求120余条,协调解决包括困境儿童帮扶、养老服务、老旧小区改造等问题80余件。于克歌等委员用实际行动,让民生服务的温度直抵人心。

一室暖心,化解矛盾“终点站”。“远亲不如近邻,一点小事没必要闹僵,咱们坐下来好好说!”在涛哥调解工作室,调解员老巩正耐心调解一起邻里噪音纠纷。凭借多年的群众工作经验,老巩从情理、法律双重角度疏导双方情绪,最终促成邻里握手言和。老城社区作为老城区,人口密集、邻里互动频繁,矛盾纠纷多集中在物业收费、房屋修缮、邻里相处等方面。为此,调解室创新“委员+政法+社区干部+乡贤”的多元调解模式,将“被动等待”变为“主动介入”,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以前邻里有矛盾,要么吵得不可开交,要么找不到说理的地方,现在调解室就在家门口,政协委员帮着评理,问题解决得又快又好。”居民张大爷说。自调解室成立以来,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成为社区和谐稳定的“压舱石”。

一厅议事,激活治理“一池水”。“老旧小区规划停车位,有车居民盼着解决停车难,无车居民担心挤占活动空间,大家能不能找到一个都满意的方案?”在社区“有事好商量”议事厅,一场关于老旧小区规划停车位的协商议事会正在热烈进行。政协委员杨丽丽、联络员赵军涛、网格长和居民代表聚焦小区“停车位不足”难题,决议新增26个车位,让居民诉求有了落地的渠道。议事厅打破“单向决策”的治理模式,建立“收集议题—确定议程—协商讨论—落实反馈”的闭环机制,无论是社区公共设施改造,还是惠民政策落地,都通过议事厅广泛征求民意、凝聚共识。“以前社区做事,我们有时候觉得‘不贴心’,现在有事大家一起商量,我们的想法能被听到、被采纳,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也高了!”居民代表刘阿姨说。截至目前,议事厅已召开各类协商议事会40余次,成功破解15项社区治理难点问题,让基层治理从“政府独奏”变为“全民合唱”。

党建引领聚合力,“两室一厅”解民忧。临颍县城关街道老城社区通过创新“两室一厅”履职模式,让政协委员从“会场”走进“现场”,让协商议事从“纸上”落到“地上”,不仅打通了政协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激活了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如今的老城社区,邻里更和睦、服务更贴心、治理更高效,“两室一厅”不仅成为政协委员履职的“新阵地”,更成为居民幸福生活的“加油站”。(丁 幽 )
豫公网安备 411103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