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变废为宝 助力绿色农业发展

11月12日,位于召陵区老窝镇支毛陈村的漯河市林东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林东再生资源),6000平方米的秸秆综合利用车间内一派忙碌景象,切割机、破碎机、制粒机等设备有序运转。原料区内,成捆的秸秆与枯枝整齐码放,传送带将这些秸秆和枯枝送入粉碎机。金属齿爪快速转动,将成捆的原料打碎。这些物料通过密闭管道被输送至制粒机,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成为生物质颗粒燃料,不断从出料口滚落。
“别小看这些燃料。它们的性价比可不低。”林东再生资源负责人于要停介绍,生物质颗粒燃料在工业领域可作为锅炉燃料,替代煤炭用于化工、板材等行业的高温蒸汽生产,帮助企业降低20%至30%成本,碳排放量较燃煤减少90%;在农业领域,是农业合作社烘干粮食的好帮手。这些燃料还可用于家庭壁炉供暖、农村土灶烹饪,燃烧时长是散煤的1.5倍,且无烟尘,燃烧后的草木灰经加工还能成为优质有机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真正实现秸秆“从田中来、到田中去”。
“2024年,我们外出考察时,发现秸秆还可生产成生物质颗粒燃料,当即投资400多万元从广东引进3条先进的生产线。”于要停介绍,目前林东再生资源每天能处理400吨秸秆、生产300吨生物质颗粒燃料,一天产值在20万元以上,年产能超10万吨,已成为区域内新能源材料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
为促进秸秆循环利用,老窝镇重点构建高效、规范、安全的“收、储、运”体系。该镇全面推广机械化打捆技术,在各村设立临时堆放点,由专业合作社对接打捆、运输团队,为农户提供免费上门回收服务;建设具备防雨、防火功能的标准化收储中心,今年新增10条高效打捆收储线,单套设备日作业能力达500亩~600亩,7天~8天即可满足全镇秸秆处理需求;搭建秸秆资源数字化监测平台,实现对秸秆从回收到加工再到利用的全过程数据追踪与动态管理。目前,该镇已在红石桥村、寇营村、军李村等10个行政村划定试点,每村选择2000亩地推行秸秆循环利用模式,通过秸秆循环利用,为当地创造了收集、打包、运输等就业岗位。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谈及未来,于要停指着车间外预留的空地说:“计划一两年再上几条生产线,扩大回收范围,进一步提升产能。到时候不仅能满足本地市场,还能辐射周边省份市场。”更长远的蓝图,早已在他心中铺展开来。他不仅要收秸秆、卖产品,还要织密秸秆循环利用网络。优质秸秆经青贮、氨化处理后,成为牛羊等动物的优质饲料,形成“秸秆—饲料—养殖—粪肥—还田”的生态循环链;处理后的秸秆可作为食用菌栽培基质、可用于花卉苗木无土栽培,延伸农业产业链;秸秆加工成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后的草木灰又能作为肥料;秸秆作为工业原料,生产环保板材、纸浆、一次性环保餐具;粉碎的秸秆直接还田,为下一季农作物提供养分。“要把秸秆‘吃干榨净’,一点儿都不能浪费。”于要停说。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震
校对 谢明芮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谭艺君
豫公网安备 411103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