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坠子《行走河南》:传统曲艺中的中原文化新叙事

■抱 朴
日前,由胜道、张昀、师亚峰、陈利民创作、芦瑶演唱的河南坠子《行走河南》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不少网友点赞、转发。该作品以“六个老头”和“六个看头”为叙事主线,巧妙利用传统曲艺形式,在乡土韵味中描绘出一幅中原大地的文化长卷。作品以唱为主,唱中夹说,将河南的历史、地理、人文与时代风貌娓娓道来,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行走河南”主题的深度挖掘。
作品以“六看”展现中原文化的多维魅力。作品以“门头”“墙头”“光头”“人头”“地头”“山头”六个意象为核心,层层递进,展现河南的文化底蕴。“门头”溯源百家姓,从姓氏文化切入,强调“天下华人一家亲”的根脉认同;“墙头”以四大古都为轴,串联起十三朝古都洛阳、殷墟安阳等历史坐标;“光头”聚焦少林禅武,将功夫文化升华为民族精神符号;“人头”列举圣贤名士,从三皇五帝到老子、孔子,凸显中原作为文明摇篮的地位;“地头”礼赞天下粮仓,以麦浪与丰收呼应河南的农业担当;“山头”吟咏北雄南秀,以太行、伏牛、嵩山等展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六个“看头”既独立成章,又彼此关连,构成一幅完整的文化拼图,呼应“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宏大主题。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既避免了宏大叙事的空洞,又赋予地域文化以鲜活的生命力。
该作品在坚守坠子艺术的同时,巧妙融入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时代主题,赋予“行走河南”以现实意义。“六个老头”的“旅游倡议”既是对“诗和远方”的呼应,也反映了中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现实。
作品以河南坠子乔派唱腔为根基,通过俏口唱法的灵动演绎与现代音乐元素的创新融合,打造出一场兼具传统韵味与时代活力的曲艺新作。音乐表现力方面,作品巧妙运用乔派“清新婉转、刚柔并济”的唱腔特色,以绕口令式的俏口技巧开场,吐字如珠落玉盘,节奏明快跳跃,配合坠胡的悠扬旋律与简板的清脆击打,营造了喜庆欢快的氛围。演员与乐队的对话式编排尤为出彩——坠胡的滑音、揉弦与唱腔的抑扬顿挫形成呼应,时而如春风拂柳般轻盈,时而似黄河奔涌般激荡,将河南方言的韵律美与器乐的叙事性完美交织,赋予音乐更立体的感染力。
《行走河南》以河南坠子为媒介,将地域文化符号转化为可听、可感、可传的艺术语言,既是向传统曲艺的致敬,又是对中原文化现代传播路径的探索。“六个老头”聊天式的讲述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弦子与简板的节奏中,古老的中原大地与新时代的河南共振,文化自信随着坠子的旋律飞入寻常百姓耳中,落在人们的心头。
校对 谢明芮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