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暖沙澧 | “小修小补”让城市更有温度

磨剪子、戗菜刀、缝衣服、配钥匙……随着时代变迁,这些缝补小摊渐渐淡出人们视野,但群众对于“小修小补”服务的需求仍然存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从手艺人到“守艺人”
“师傅,俺家的钥匙丢了一把,麻烦您再给我配一把……”7月23日,在源汇区八一路一家名叫便民服务修车配钥匙的店铺里,市民马女士找师傅配钥匙。“住在附近的人都知道赵师傅,他配钥匙又快又好。这么多年了,我们都信得过他。”马女士笑着说。
店主赵守印今年62岁,在八一路配钥匙、修理自行车已经有40多年了。1982年,赵守印在八一路的路边支起了一个小摊,一张简易木桌、几把工具就是他全部的“家当”。
“我的手艺是跟父亲学的,他会修自行车、配钥匙,我从小在旁边看,慢慢就学会了这些手艺。”赵守印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守印的生意越来越好。他租下一间几平方米的小门面,不用再受风吹日晒之苦。如今,店里的货架上还摆着他用了十多年的老机器,机身虽然锈迹斑斑,但是运转正常。
赵守印干活的时候很少说话。他先拿起顾客给的钥匙,端详了一会儿,用卡尺计算出尺寸,再拿出合适的钥匙坯放在机器上。随着机器转动,不一会儿,一把新钥匙就配好了。在确认无误后,他将钥匙放心地递给了顾客。
“这台机器陪我这么多年了,舍不得换。”赵守印说,“当年跟我一起在这条街摆摊的,有修鞋的、修自行车的、修拉链的,现在要么人不在了,要么改行了。如今很多人不愿意干这一行,觉得赚不了大钱。但总有街坊来找我配钥匙,我还得接着干,这手艺不能在我这儿断了。”
到他店里的顾客大多是老街坊,还有很多顾客是其他人介绍来的。现在还有很多年轻人,按照手机导航拐进这条老街找他配钥匙。
在日常生活中,曾经街头修补的老艺人逐渐消失,但这些便民服务点却渐渐嵌入社区。
社区里的缝补摊
郾城区孟庙镇五里庙社区的应爱枝,就把缝补摊设在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我会做针线活儿,早些年闲时给别人缝缝补补。”7月22日,应爱枝对记者说,后来她搬到五里庙社区附近居住,帮着子女带孩子,就很少给人缝补衣服了。五里庙社区工作人员得知应爱枝有缝补手艺后,邀请她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个缝补摊闲时服务居民。
一张桌子、一台缝纫机、一把剪刀、一把尺子和几卷不同颜色的线,就是应爱枝摊位的全部配置。她记性好,谁的裤子要修裤脚,谁的衣服扣子需要调整,都记得清清楚楚。
居民邱瑞芳是应爱枝的老主顾,经常找应爱枝修补衣服。邱瑞芳说:“应姐手艺好。我的这条裤子腰大,经她的手一改,现在穿着正合适。她已经给我改了十多件衣服,件件穿着合身。这个缝补摊设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方便得很。”
“没事时来坐坐,既能给大家干点活儿,还能聊聊天,挺好的。你看,这上面贴有我的电话号码,谁有急事打电话,我一会儿就能到。说实话,这些都是顺手的小活儿,能为别人服务,我心里感到很满足。”应爱枝说,因为社区给她提供场地,所以收费比外面便宜。遇到孤寡老人、环卫工人来缝补衣物,她不收费。
在召陵区翟庄街道燕山路社区,有一名叫王桂平的居民也在用自己的缝补手艺志愿服务社区居民。每周六,她都会准时出现在社区的志愿服务点,帮居民缝补衣物。
燕山路社区工作人员李艳杰告诉记者:“时间久了,大家都知道缝补衣物周六找王桂平”。王桂平的摊位前总是围着不少居民,有要改裤脚的,有要缝补衣服的。
网络让修补更方便
大多数“小修小补”店铺位置较偏僻,有的甚至没有招牌,不便于寻找。但现在,市民通过手机小程序就能找到。
记者通过手机搜索发现,微信小程序“便民生活圈地图”里就有“小修小补”选项。程序获取用户位置后,就会显示附近的店铺。
据悉,腾讯地图联合微信推出的“小修小补”便民地图,可以提供配钥匙、缝纫、自行车维修等7类便民小店的位置。地图还开放了共建入口。市民发现新的“小修小补”店铺后,可以通过“新增地点”选项将店铺信息上传,与身边人共建生活圈。
除了专门开发的“小修小补”便民地图,通过导航软件和生活资讯类平台,市民也能搜索到附近的“小修小补”店铺。记者在导航软件中输入“修”“补”等关键字,很快就能看到店铺位置。
这些“小修小补”店铺正在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市民生活中的小问题,让城市更有温度。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 赢
校对 王麓棣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谭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