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漯河沃土 厚植兴农情怀——西农学子赴豫探寻食品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新路径

为深入落实教育部“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高校师生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要求,精准对接中原地区食品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战略人才需求,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适配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精心组织“食汇漯河·赋能新科”社会实践队伍,于8月11日至8月15日由学院副院长李巨秀教授带队奔赴河南省漯河市开展食品及相关深度调研。
在漯河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市人社局、团市委支持下,团队先后走访双汇、卫龙、微康生物、中大恒源等龙头企业及中原食品实验室,参访城市展示馆、许慎文化园、贾湖遗址博物馆等地,并深入源汇区半坡朱村、临颍县辣椒产业园等多个乡村和社区开展实地调研,全方位、深层次解码漯河在食品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培育与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触摸食品产业“新质生产力”脉动
团队系统调研漯河食品产业从科研创新到智能制造的全链条实践,真切感受到新质生产力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核心作用。在双汇第一工业园的智能化生产线前,队员们细致观摩从屠宰分割到深加工的全流程自动化操作;在卫龙美味透明工厂,标准化、规模化的魔芋爽生产线令大家惊叹不已;而在中原食品实验室,科研人员聚焦功能性食品研发与“卡脖子”技术攻关,展现食品科技的高质量发展图景。
“微生物发酵不止于课本,更可成就年产值数亿的大产业。”在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名队员感慨道。在中大恒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天然色素到植物提取物的高附加值产品链,让同学们深切体会到“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不再是理论概念,而是漯河打造“国际食品之都”的坚实脚步。通过这一系列走访,同学们认识到,科技创新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引擎,更是推动食品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的根本动力。
从文化遗址到现代农业:解读乡村振兴“科技密码”
实践团队从贾湖文化的农业起源到现代智慧农业的应用,系统理解了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深层推动力。"贾湖骨笛的七千年前,先民已在这里培育出最早的水稻;而今的临颍辣椒产业园,智慧农业让每亩地增收数千元。"站在贾湖遗址博物馆与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时空交汇点上,我们的同学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感悟。
临颍水牛宋村,与省农大合作建立育种基地,推行“麦椒套种”科学种植模式,建设大型冷库,发展辣椒电商。"过去觉得'科技兴农'是抽象概念,直到看到传感器代替老农的经验、大数据指导种植决策,才明白'让土地生金'不是童话。"带队教师李教授的话道出众人心声。从半坡朱村的生态农业合作社,到南街村的集体产业模式,再到漓江路社区的党建引领治理经验,同学们看到的不仅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图景,更是科技赋能、制度创新如何让乡村振兴从"规划图"变为"实景画"。这一切表明,科技已成为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支撑。
从实践感知到信念坚定:书写“强农有我”的青春答卷
本次实践极大增强了同学们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完成了从认知到认同、从学习到立志的转变。“这次实践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大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李同学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看到科技如何带动农业增值、产业如何反哺农村发展,更明白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含义。”
五天的行程,从车间到田间,从博物馆到实验室,同学们的行囊里装满了沉甸甸的收获:是对"新质生产力"的具象认知,是对"乡村振兴"的深刻理解,更是对"强农报国"使命的重新诠释。正如一位同学在实践日记中所写:"漯河的土地告诉我们,西农学子的舞台从不在实验室的方寸之间,而在广袤田野的每一寸土地上,在产业升级的每一个环节里。"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此次漯河之行,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的行走,更是一场青春信念的淬炼。当同学们带着思考与感悟回到校园,那些在漯河土地上萌发的种子,必将在未来的科研与实践中,生长为支撑农业强国的栋梁。而这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也终将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图景中,写下属于西农学子的生动注脚。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者:李昀晏
指导老师:李巨秀 张楠春
编辑:李慧宇 审读: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