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评丨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
                

■陈全义
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随着老龄社会进程的加快,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不但涉及家家户户,而且关乎老年人福祉、社会稳定。
老有所养,优化服务供给,让养老资源触手可及。要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在居民小区配套日间照料中心、助餐点、健康监测站,将养老服务从机构延伸到家门口,解决老年人吃饭、看病等问题。要完善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培育专业护理团队,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助浴、康复、护理等定制化服务,让居家养老既有家的温度,又有专业保障。
重视老年价值,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长期以来,部分老年人陷入无事可做、精神空虚的困境。破解这一问题,需要搭建多元化平台激活银发活力。街道、社区要积极为老年人提供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开设老年学堂,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组织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高老年人文体活动参与率和质量。组建银发志愿者队伍,引导老年人以志愿服务形式积极参与基层民主监督、社区治理、移风易俗、民事调解等工作,让其从“被服务者”转变为“服务提供者”,真正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强化技术赋能,用数字温度消除“银发鸿沟”。在数字化浪潮中,技术不应成为老年人的门槛,而应成为养老服务的助推器。一方面,要推进适老化改造,既包括家庭场景的扶手安装、地面防滑、智能报警器设置,也包括公共服务的一键呼叫、语音导航等,让老年人生活更安全、便捷;另一方面,要善用智慧养老平台,整合健康数据、服务需求、资源供给等信息,实现“需求一键提交、服务智能匹配、过程实时监管”,让养老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警”。同时,还要开展“数字反哺”行动,通过社区教学、志愿者帮扶,帮助老年人学会使用智能手机,避免其被时代边缘化。
推动多方协同,凝聚养老服务合力。政府要发挥顶层设计作用,完善养老政策法规,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确保养老服务有规可依、有章可循。要挖掘养老产业潜力,培育适老产品研发、专业护理、养老金融等领域的企业,提供多样化、高品质的养老服务,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要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鼓励公益组织、乡贤群体投入到养老事业中,通过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补充养老资源。同时,引导全社会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觉承担家庭责任,尊重老年人、关爱老年人、照顾老年人,让老年人在情感关爱中感受温暖。
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既是对传统美德的传承,也是对民生需求的回应。当养老服务更便捷、老年价值被尊重、数字技术有温度、多方力量齐参与,老年人就能拥有更有尊严、更有品质的晚年生活。
校对 谢明芮
统筹 周鹤琦
审核 谭艺君
            
            
                        
            
                            
                            
                            
                            
                            
            
            
            
            
            
            
            
            
            
            
            
            
            
            
            
            
豫公网安备 411103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