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更强 动能更劲 招牌更亮 现代化产业集群成势




历史见证壮阔征程,时间镌刻奋斗足迹。
五年来,时间的如椽巨笔,一笔一画书写漯河产业之变,绘就漯河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砥砺奋进、硕果盈枝的时代答卷:现代食品产业集群跻身全省十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麻辣面制品、肉制品、冷鲜肉单品产量稳居全国榜首;全球唯一天然色素全色系制造商——中大恒源一枝独秀;亚洲单体规模最大的微康益生菌菌料生产基地活力迸发;中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上榜数量居全省首位;超高压流体产业出口额占据全省总量的85.4%……
产业是经济之本、发展之基。“十四五”时期,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委决策部署,立足“中国食品名城”独特禀赋,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战略定力,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抢滩占先,持续壮大现代食品、新材料、先进制造三大产业集群,加快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先导、以食品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生产总值增速连续四年居全省前两位,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与评价连续四年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7000多家食品企业,1087家规上工业企业,2家超百亿企业,3家超50亿企业,97家亿元以上企业,119家“专精特新”企业,7家“小巨人”企业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7家,较“十三五”末增加134%
●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27%以上,规上企业研发覆盖率全省领先
●建成省级中试基地2个、市级中试基地13个
●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外贸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进出口额52.6亿元,同比增长12.5%,液压胶管、宠物食品出口值均居全省首位

聚链成群,链链生金。
7000多家食品企业,1087家规上工业企业,2家超百亿企业,3家超50亿企业,97家亿元以上企业,119家“专精特新”企业,7家“小巨人”企业……沉甸甸的数据,见证了我市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也赋予现代化食品名城强劲的发展动能。
作为首座中国食品名城,“十四五”期间,漯河争当践行“大食物观”的领跑者,锚定“优势再造、形神兼备”的发展目标,持续延链补链强链,推动食品产业规模、结构、层次全面升级,加快粮食、食品、美食“三食”贯通,铸就食品名城新硬核。
延链补链强链,构建食品全链条体系。卫龙辣条持续畅销海内外,底气源于本地优质小麦面粉的稳定供给——我市通过打造7个小麦产业化联合体,构建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和优粮优价联结模式,实现原材料本地化直供;双汇集团打造“五优冰鲜鸡”品牌,依托的是“自繁自养、谷物饲喂、技术先进、冷链锁鲜、全程监控”的全产业链之力……五年来,我市积极探索“三链同构、农食融合”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抓住“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关键环节,以农产品加工企业需求为导向,推动良种繁育、粮食种植、收购仓储、原料生产、食品加工等环节深度耦合,创新形成“五级订单”模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增益的良性循环。截至目前,我市共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2个,年产值超1000亿元,其中双汇集团牵头的河南省肉制品全产业链成为全省唯一国家级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此外,我市还有1个国家级、3个省级、21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5万亩常年稳定的优质小辣椒种植基地,让农田与养殖场成为优质绿色食品“第一车间”。
延链补链强链,驱动产业能级跃升。休闲食品、冷链食品、预制菜等重点产业链茁壮成长,功能食品、宠物食品等新兴产业链加速崛起,食品辅料、食品包装等配套产业链协同发力,“益生菌+”“塔格糖+”等未来食品不断涌现,宠物食品被誉为“河南新特产”,现代食品产业集群持续壮大并获评省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绿色联碱产业链稳健发展,氟硅新材料产业链细分领域多点开花,铜基新材料产业链从无到有、迅速壮大,新材料产业集群态势强劲;智能装备与电力装备产业加速集聚,高压、超高压胶管优势持续巩固,“制造+5G+服务”融合新模式不断涌现,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量质齐升,食品装备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2023年,我市荣获中国食品装备名城称号……五年来,我市高标准谋划培育了现代食品、新材料、先进制造三大产业集群11条市级产业链、8条县级特色产业链,串企成链、以链带面,推动产业攀“高”向“新”。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6%、17.6%,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格局逐步形成。据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11+8”产业链谋划实施以来,我市聚焦“加快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目标,精准发力、系统推进产业链培育,“11+8”产业链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0%以上,10条产业链实现两位数增长,已成为带动工业增长的中坚力量。
“独行快,众行远。”完善的食品产业生态、高度整合的产业链资源,让我市上下游企业协同效应日益凸显:漯河亿家馨食品有限公司落户后,与上游双汇集团、圣农集团等行业龙头供应商紧密合作,同时精选临颍特色辣椒作为优质原料;中粮面业(漯河)有限公司生产的优质面粉,通过订单精准匹配卫龙、宏途、宏绿、开小差等本土知名企业需求……大力推动聚链成群、集群成势,漯河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跑出了加速度,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


多元产业筑牢新支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7家,较“十三五”末增加134%;
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27%以上,规上企业研发覆盖率全省领先;
建成省级中试基地2个、市级中试基地13个,技术合同登记额连续三年实现大幅增长,“科学家酒·乐荷酒”等11个科研成果转化上市;
微康生物省级功能性益生菌食品产业研究院实现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零的突破……
从研发投入的持续加码,到成果转化的落地见效,五年来,我市以谋远之势定发展之向,以创新之举兴产业之基,加速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先导、以食品产业为主导的“1+8+N”现代产业体系,让创新之潮澎湃不息,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
创新,激荡在企业的车间里。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是最活跃的创新力量。五年来,我市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龙头引领、中小企业协同的“雁阵格局”加速成型。食品产业是漯河产业的压舱石,更是创新的主战场。双汇集团沿着“产业化、多元化、国际化、数字化”路径,构建起从饲料养殖到冷链物流的完整产业链;从经典辣条到麻酱魔芋爽、高纤牛肝菌魔芋等新品,卫龙美味持续刷新产品矩阵,以品类创新赢得市场;中大恒源深耕天然健康功能成分,微康生物推行“食品+益生菌”模式;盐津铺子打造北方超大型生产基地与研发中心……全市7000多家食品企业以创新打破路径依赖,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产业总规模突破2500亿元,占全省四分之一,成为河南万亿食品产业集群的核心支撑。我市还跳出食品单极思维,在新材料、智能制造、循环经济等领域开辟新赛道,培育新型产业增长极,构建起多元支撑的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加速孕育。

创新,闪耀在实验室的微光里。作为全省食品产业的“最强大脑”,中原食品实验室会聚14名院士、29名国家级人才、300名以上硕博研究生,锚定营养健康、食药同源、未来食品三大主攻方向,向“舌尖上的革命”发起攻坚;氟硅新材料研究院、贾湖文化研究会、双汇肉类技术创新中心、际华皮革皮鞋研究院等各类研究机构多点开花、协同发力,以重点企业研发中心为支撑的创新平台体系逐步构建……“十四五”期间,我市以现代化“创新之城”建设为抓手,积极构建“顶尖实验室引领、行业实验室攻坚、企业实验室落地、高校实验室赋能”的多层次实验室矩阵,打造“实验室+研究生院+中试基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的全链条创新生态,让创新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发力。
创新,滋养在生态的沃土里。我市始终把创新生态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从政策、服务、要素三方面持续“培土、浇水、施肥”,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政策支持上,出台《漯河市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构建“培育+认定+成长”全周期政策体系,每年为中原食品实验室提供1亿元以上专项经费保障;服务保障上,推行“一企一策”精准对接,组建创新服务专班,深入企业开展“上门问诊”,帮助解决难题;要素支撑上,打造全链条配套体系,完善中试基地服务功能,为转化上市的科研成果提供小试、中试场地及设备支持,缩短成果转化周期,同时优化“铁水联运”物流网络,助力“漯河制造”更快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外贸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进出口额52.6亿元,同比增长12.5%,液压胶管、宠物食品出口值均居全省首位。
成功举办二十二届的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已成为推动食品与市场对接的高能级平台。“十四五”期间,食博会上累计集中签约项目304个,投资总额达1296.2亿元,意向采购额达1916.6亿元。

聚焦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开展“双招双推”活动,“漯河元素”频频亮相进博会、消博会、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知名展会。
开放合作的“朋友圈”持续扩大,目前已吸引21家世界500强、32家国内500强、75家行业百强企业在漯河集聚发展。
…………
唯有大开放,才有大发展。漯河的开放之路,一直走得坚定有力。五年来,漯河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主动的姿态,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开放合作中不断积聚优质资源,产业的集聚力、辐射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中原地区对外开放的高地和投资兴业的沃土。
把握机遇,不断拓展开放空间。五年来,我市抢抓“一带一路”建设和RCEP生效的时代机遇,与河南中豫国际港务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构建“枢纽+通道+网络+商贸中心”区域物流运行体系;第十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与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签订友好合作城市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共建豫桂物流大通道;推动中欧班列(中豫号·漯河)成功开行,进一步畅通了河南出境通道,有力助推漯河全面融入“陆上丝绸之路”建设大格局。
通江达海,持续提升枢纽能级。作为郑州都市圈南部出海口的关键支撑点,漯河港在推动漯河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今年前10个月,漯河港累计完成吞吐量293.42万吨,同比增长57.38%。从“内陆腹地”迈向“万里江海”,漯河正不断织密“公、铁、水”立体国际物流网络,为外向型经济铺设快车道。
搭建平台,接续打开开放格局。漯河食品漂洋过海,宠物食品走向世界,食品机械畅销全球……冷链物流、电商直播的蓬勃发展,让我市众多企业如虎添翼。“十四五”时期,我市拥有冷链物流企业480余家,占全省半数以上;中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累计上榜11家,上榜数量居全省首位;成功获评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中国邮政快递枢纽承载城市、省枢纽经济先行区、省级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拥有1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带动了我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漯河,正以更加从容的姿态、更加坚定的步伐,继续以链群为桨、以创新为翼、以开放为帆,推动产业巨轮驶向下一个辉煌五年,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上书写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漯河日报全媒体者 田俊玲 杨会枝 刘 丹 郭嘉琪
校对 谢明芮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谭艺君
豫公网安备 411103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