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纪行丨让老人在“新家”安享晚年


“这里饭菜很好吃,房间里打扫得很干净。”10月25日,在舞阳县吴城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院子里,87岁的王瑞亭一边悠闲地散步,一边向记者讲述在这里的幸福生活。作为2013年入住原吴城镇敬老院的老住户,他见证了这里十余年来的变化。

近年来,我市面临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全市常住人口234.3万人,60岁以上人口达56.8万人,老龄化率高达24.24%,养老服务供需不匹配、结构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等问题突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口基数大,居家养老虽是主流,但受年轻人口流动、家庭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机构养老的补充作用日益凸显。然而,以前的乡(镇)敬老院只收住特困老人,导致很多床位闲置,普遍存在利用率低、服务水平有限等问题,转型势在必行。
2025年,我市继续将提升农村普惠养老服务能力列为民生实事之一,把实现32个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作为年度目标任务。
为确保转型工作落地见效、走深走实,我市从建得好、管得好、用得好三个维度系统谋划,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养老服务升级路径,成立市、县级工作专班,联合多部门协同推进,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各县区通过多渠道筹资,全力将乡(镇)敬老院升级为集集中供养、行业指导、信息服务、技能培训于一体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推广县域养老机构管理制度、服务标准、院民服装、食材配送“四统一”模式,探索公建民营、公建国营等多元管理模式,明确县级统管资产、专业机构运营维护、乡(镇)政府监督保障的层级责权,并深入调研论证,制定公建公营敬老院收住社会老人的床位费、护理费标准,让管理更规范。以政企合作提升服务水平,放大品牌效应,拓宽“1+N”多元化普惠服务渠道,涵盖社会代养、日间照料、上门服务等;同时,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按标准配备持证护理人员,为入住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文化娱乐、心理疏导、临终关怀等全方位、专业化服务。
如今,这一民生实事的推进成效显著。今年75岁的张老太切实感受到转型带来的便利。今年6月,她不小心摔断了腿,手术后需要卧床休养至少3个月。与子女商议后,她选择入住吴城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刚来的时候只能躺在床上,护工每天给我端水端饭,帮我擦洗身体,照顾得可好了。你看现在,我都能自己走路了。”张老太笑着说。
原吴城镇敬老院院长谷翰舫告诉记者:“以前的乡(镇)敬老院只收住特困老人,像张老太这样有需求的社会老人很难有机会入住。现在,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后,不仅管理更加规范,硬件设施得到大幅提升,服务对象也得以拓展。目前,吴城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除了收住33名特困集中供养对象外,还收住了12名社会老人,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10月26日,记者在召陵区召陵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看到,老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有的在娱乐室看电视,有的在综合活动室打牌。宿舍内,床头设有紧急呼叫器,卫生间安装了适老化扶手,细节之处尽显对老人的关怀。功能区内,餐厅、活动室、诊疗室、评估室、康复室等一应俱全,全方位满足老人的生活需求。
据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后,院容院貌、管理水平、人员待遇等方面均有了明显改善。截至目前,全市已推动35个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累计收住社会老人近400名。
在运营模式上,我市也探索了新路径——22个养老机构由县级民政部门直管,同时引入3家第三方专业机构连锁运营,负责为老人提供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等服务,成功实现了养老机构从兜底保障型向普惠支持型转变,不仅有效破解了农村养老难题,还让越来越多的老人享受到优质、普惠的养老服务。
文/图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尹晓玉
校对 谢明芮
统筹 周鹤琦
审核 谭艺君
豫公网安备 41110302000005号